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臺灣胡麻栽培面積增加

本土芝麻開門 打造色香味傳奇

在臺灣,談到胡麻(Sesamum indicum L.)不禁令人想起香脆適口的芝麻糖,香氣迷人且用途廣、可添加於麵食作為調味料或餡料的胡麻醬,炒菜提味用的香油,到冬令進補的美味湯物麻油雞,胡麻這不起眼的種子,悄悄地以甜點、主食、配菜到湯品等各種形式,遍布在國人的飲食當中。其實芝麻不只是臺灣飲食的重要配角,世界各國傳統料理中也常看見芝麻的身影、聞到它的氣息,特別是在資訊無國界的世代,在臺灣要吃到各國料理已不再是難題,但是在國內要吃到本土芝麻,卻需要花點心力。

球薑

觀賞+藥用價值潛力新星 亞太地區球薑產品應用趨勢洞察

植物草本來源的產品訴求近年持續受到消費市場青睞,球薑這類富有機能性的特用作物則有望成為草本保健的新星。目前臺灣可供食品原料使用的球薑部位為「根莖(Rhizome)」,近年已有許多關於球薑活性及藥理成分的研究報導,在過去的體外及體內試驗中,亦證明了球薑萃取物在不同的濃度下具有抗發炎、鎮痛、緩解潰瘍、抗腫瘤、免疫調節及抑菌等藥理活性。雖已有許多球薑的保健及藥理科學實證,亞太地區的球薑應用產品類型仍以外用品為主,醫療保健食品及健康導向的休閒食品應用,在亞太地區尚有琢磨和拓展的空間。

生態農園主人郭明源與施麗芬

ESG浪潮下的農業新契機 企業永續經營概念的實踐指標

臺灣2022年3月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加速推動減碳永續,藉由綠色融資與增加投資,帶動產業綠色轉型與經濟成長,透過資訊揭露,將永續發展作為導入企業資金的指標工具,進而引發ESG浪潮。

ESG已然成為企業在營運上的顯學,依循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2022年9月提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將有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依據企業在ESG的表現來決定是否放貸。農業為產業的一環,我們勢必先了解ESG為何?又此浪潮下,農業的機會何在?值得我們關注。本文首先介紹ESG的意涵,再進一步闡述ESG、CSR與USR的差異,最後提出農業的未來可能機會。

療癒系的土肉桂「台伽1號」 臺灣特產肉桂類品種-伽羅木醇型

土肉桂(Cinnamomum osmophloeum Kanehira),屬於樟科(Lauraceae)樟屬(Cinnamomum)植物,為臺灣特有種,分布於臺灣低海拔闊葉樹林間,土肉桂葉片為衛生福利部公告可食用食品原料。

嘉大合作社

助小農打磨璞玉變寶石!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南區聯盟培力攻略

什麼魔法可以讓喝茶像喝香檳一樣時尚、木瓜格外品變身青木瓜絲杯麵、香甜草莓竟是酥脆口感?走一趟農產加值打樣中心和小農初級加工場,就能了解這些特色加工產品的開發,不僅有賴食品科學的奧妙,也是輔導人員與農友不斷溝通激撞出的創意結晶,並應證小農加工要成功,除了原料品質,勝出前提更在產品差異性和精準的市場定位。

黃怡菁

青創接棒做羊奶的Speaker! 乙木羊創辦人黃怡菁,求蛻變更求價值延續

還記得上次喝羊奶是什麼時候嗎?在睡眼惺忪的早晨喝到一瓶剛送來家裡或學校的熱羊奶,是許多人共同的童年回憶。但誰說羊奶只限定早上、小學生、熱熱喝的組合?「我想讓羊奶更生活化、更活潑,碰撞更多可能!」黃怡菁從小在牧場長大,曾在外闖蕩,最終選擇帶著歷練返鄉創辦品牌「乙木羊」,「以前是羊養大我們,現在換我們為羊工作」。

漁仕海鮮創辦人洪佳琪重視食魚教育,採用友善養殖,參加林邊鄉水產養殖產銷班第一班精進養殖技術,取得水產品產銷履歷驗證。

替漁民產銷加值的媒人婆 水試所水產加值打樣中心

龍膽石斑、白蝦及文蛤等琳瑯滿目的海鮮,為逢年過節、歡慶喜事的團聚時光增添了美好的點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簡稱水試所)因應飲食形態及外銷局勢的變化,於高雄市前鎮區的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成立全臺首座「水產加值打樣中心」(以下簡稱打樣中心),既輔導漁民建立水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制度,更協助發展多樣化的水產食品。

鄭瑞隆

小農水產初級加工場 自產自銷有一套 鴻勛合作社的魚產進擊曲

一尾尾碩大活躍的龍膽,在陽光下拍濺起熠熠池水。屏東縣鴻勛水產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鴻勛合作社)理事主席鄭瑞隆,熟練地操縱堆高機吊起滿載的魚籃,搬運到貨車上。從飯店主管轉行石斑魚養殖,鄭瑞隆在心中描繪了一幅藍圖,不但打造出全臺首座水產類農產品初級加工場,也揭示了養殖戶跨足水產加工的里程碑。

周畢英書夫婦

花蓮場技術支援 助攻東部農產加工 提升農產素材附加價值

花蓮縣由北至南跨域極大,農產品種類多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農產加值打樣中心輔導農友進行農產初級加工,提供免費打樣與諮詢服務,以乾燥、粉碎、焙炒為主,常見產品包括蔬果乾和茶包,農友可先以電話或現場諮詢了解彼此需求。另外,花蓮場全力開發的文旦加工技術碩果纍纍,提高文旦附加價值與果農實質收益,讓文旦全果利用的未來指日可待。

《豐年雜誌》2022年12月號 小農加工點食成金 跨域加值有撇步

農產加工是好工具,臺灣夏秋兩季高溫潮溼,易生病蟲害,又常有颱風侵襲,農產供應常見青黃不接,價格起伏波動大,若在盛產時適當加工,既充分利用農產品,也破除季節性限制,而開放農民跨足加工,有利於經營企業化,進一步加值農民收入,同時滿足消費者更多元的需求,成為外銷全球市場的基礎,搞不好還能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