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許宏賓

初級加工眉角多 一條龍服務好幫忙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

近幾年臺灣生鮮農產品外銷遭逢巨大挑戰,新冠疫情拉長了運輸時間,各國對生鮮農產品檢疫要求逐步趨嚴,不可抗力的因素多,變數也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為此強化外銷、加工、內銷三支箭,特別是附加價值高的農產加工品,既能調節產銷,降低季節性因素影響,無論內銷或外銷,均相對生鮮農產品容易。

茶改場副研究員胡智益

茶葉也可用電腦來選!茶飲拼配師的輔助新方法

就像威士忌有調酒師,茶葉也有一群專業的品評人員,他們不僅要分辨茶葉的品質,還要控制商業茶飲產品的穩定性。因應茶飲業者的需求,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副研究員胡智益及團隊的研發下,終於找到一套用科技快速輔助品評師與茶飲業者的方法。

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左一)

30秒喝到好茶 兼顧快萃與滋味的商用茶飲新製程

臺灣的手搖飲市場廣大,已經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為了研發更高品質、更適用的商用茶原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研究員蔡憲宗及團隊針對茶飲店的快萃需求,開發出了創新製程,能在短時間內沖出最香醇的茶湯。

謝昌衛教授

客座總編輯|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謝昌衛 完整技術體系支援 初級加工助小農加值成功

農產初級加工制度上路至今2年半,回過頭來看為何要設立初級加工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推動外銷、加工、內銷「三支箭」,解決農產品產銷失調問題,生鮮產品除了內銷或外銷,更透過加工協調農民生產,延長產品賞味期與價值保存期限。同時農產加工品要上市到通路上,若無工廠登記就無法上市,因此國家利用政府的力量,提供了初級加工場登記證。

稻田

養分利用率高又省工的肥料趨勢 緩釋性肥料與合理化施肥

使用化學肥料為確保作物產量與品質最快速有效的方法。然而,多數化學肥料為水溶性,當其溶出量超過作物需求量,即可能經由表面逕流或滲漏進入地面或地下水體,或是經由氨揮失、脫氮等作用逸散到空氣中,除了導致養分利用率降低外,也造成溫室氣體(氧化亞氮)排放、水庫優養化、地下水氨氮超過灌溉水質標準等環境問題。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各種緩釋性肥料應運而生,本文將介紹緩釋性肥料的原理或作用機制、優缺點、市售肥料類型,及應用於合理化施肥案例,期使讀者了解緩釋性肥料,從而選用適當肥料劑型,確保作物產量、品質及農耕環境永續。

農業工作

生命無價!農業工作安全意識要有 探討農業職業安全衛生推廣模式-以韓國為例

一般勞工除職業災害保險支持外,為防止職業災害發生,並預防工作者的安全以及健康,在職前皆須依照職業類型進行相關的職業安全衛生教育以及訓練,故勞工普遍具備其基礎的職業安全衛生概念。反觀農業工作型態多為自營工作者,且農業職災保險屬自願性投保並非強制,故相較於一般勞工,對於農業工作的職業安全衛生概念則較為薄弱、意識也較為缺乏。

桃園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

魚腥草栽培免草煩 稻殼覆蓋好處多 經濟栽培下的雜草管理

魚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為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蕺菜、臭菜、十藥、魚鱗草、臭臊草、魚搓草等。主要分布於臺灣、東南亞、日本及中國大陸東南至西南部各省等地區,喜陰涼潮溼環境,在臺灣主要生長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山溝邊、林地道路旁及田埂等潮溼地帶。

肥料

正確使用肥料 增進農田地力更助永續

肥料是農業生產重要資材,肥料品質影響農業生產環境、作物生長及農民收益。為減輕農民購肥負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推動實名制購肥措施,精準供應農民用肥。農民至農會、肥料行等經銷點購買肥料,提供土地及作物等資料,即可依種植面積及作物種類,購買適當含有機質的複合肥料數量,每包40公斤的肥料補助運費20元。

洛神葵

洛神葵「臺東6號-黑晶」 高花青素且豐產的新品種

洛神葵(Hibiscus sabdariffa L.)俗稱洛神花,為加工型作物,以果萼為主要食用部位,可製作飲品或蜜餞等加工品。2021年全國種植面積為111公頃,臺東縣占59%,為臺東地方特色作物,主要栽培地點為南迴線各鄉鎮,占臺東縣收量的6成。國內洛神葵自1910年起陸續由新加坡、夏威夷及菲律賓等地引種,經百餘年栽培,衍生許多地方品系,種原多樣性高,目前國內自行育成品種包括臺東1至6號,以及嘉大1至2號等8個品種,可供食用、觀賞或加值利用,多元豐富,各具特色。

2022有機農業促進論壇

在地資源循環模式 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現今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是前所未有的嚴峻,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研究指出,臺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溫上升約1.6°C,且近30年有加速增溫的趨勢,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已嚴重影響作物生產。為此,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度辦理兩場次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全國性論壇,以兩階段循序漸進地探討有機農業如何從「邁向」到「實踐」淨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