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水產初級加工場 自產自銷有一套 鴻勛合作社的魚產進擊曲

鄭瑞隆

屏東縣鴻勛水產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鄭瑞隆,探索養殖產業的多元性,率先取得水產類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登記證。

文/何宜嬨 攝影/梁偉樂

一尾尾碩大活躍的龍膽,在陽光下拍濺起熠熠池水。屏東縣鴻勛水產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鴻勛合作社)理事主席鄭瑞隆,熟練地操縱堆高機吊起滿載的魚籃,搬運到貨車上。從飯店主管轉行石斑魚養殖,鄭瑞隆在心中描繪了一幅藍圖,不但打造出全臺首座水產類農產品初級加工場,也揭示了養殖戶跨足水產加工的里程碑。

2021年臺灣第一座水產初級加工場正式揭牌,落址於鴻勛合作社。偌大的室內養殖池緊鄰戶外魚塭,既有利於鮮魚抓捕上岸後的及時安置,亦便於搬移至一旁的加工場進行三去三清(去鱗、去鰓與去內臟),製作龍膽石斑及龍虎斑的分切包裝產品,省去過往將鮮魚運至他處加工的時間和費用,有效提升產值與利潤。

養殖轉型,跨域加值

「初級加工,是農漁民在種植跟養殖之外能涉獵的第一線發展模式。過去我父母養魚時,都是把成魚賣給貿易商,款項要等1個月、甚至45天後才能拿到,有時遇到不肖商人跳票、捲款潛逃,幾萬斤大魚、幾百萬就這麼沒了。」鄭瑞隆回憶,約5、6年前父親健康亮起紅燈,他辭職返鄉照顧雙親,白天踏進魚塭養魚、晚上赴大學兼任講師授課。

「創業初期沒錢沒資源,凡事自己來,當你壯大到一定程度、生意穩定了,才會有人的助力。」脫去西裝穿上雨靴,捲起袖子養魚賣魚,鄭瑞隆認為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什麼拉不下臉的。他清楚漁民經過市場層層議價,所能賺得的利潤微乎其微,因此在養殖之餘,積極拜訪不同業者拓展消費客戶、向外尋覓收購魚源,並委外代工處理魚貨,為產銷合一的構想初試水溫。

「雖然第一筆訂單只賺到80元,卻是非常大的鼓勵!表示我們可以自己發展加工,不用把魚全都賣給貿易商。」然而,從生產到加工銷售,當中不僅有證照資格的限制,還有貸款資金的問題。由於無前例可循,鄭瑞隆只能獨自摸索解方,竭力取得漁民自建初級加工場的各項要件,諸如加工技術及食品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水產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實務基礎訓練、產銷履歷驗證等相關證書,確保水產原料與加工製程的品質及衛生安全。

分散風險,進階擴場

「像龍膽這種大型魚,一般家庭沒辦法直接買一條回去料理,一定要透過初級加工場先分切各部位才比較好處理。我們會根據需求做客製化處理,飯店或餐廳可以購買需要的部位就好。」鴻勛合作社的訂單來源有各家婚宴會館、臺鐵鐵路便當等等,透過管控魚群數量及配合時令節慶分批銷售,建立穩定營收。「從大、中、小盤商到零售消費者,擴大生意範疇,不必仰賴經銷商銷售,否則哪天對方倒閉了,我們賣貨暫記在他那邊的營收就拿不回來了。」

擴充加工場域
鄭瑞隆欲提高產能,陸續擴充加工場域。

鄭瑞隆以採訪當日找他收購鮮魚的業者為例,從前鴻勛水產的經營規模小,魚量不夠,得向對方買魚;如今鴻勛茁壯為具備初級加工場的合作社,魚貨收購量成長,換成鴻勛供貨予業者,雙方互動自小漁民和商人的不對等關係,轉換為商人間的平起平坐。

隨著產能增加,如今1張訂單通常以1個貨櫃為單位或萬尾的數量來計算,鄭瑞隆著手執行擴場計畫。「正在跑相關流程,未來會擴建100多坪的冷凍庫,預計設有400個棧板,能儲放400公噸魚貨。除了擴大初級加工場面積,也希望能慢慢進階食品加工廠的目標。」

鴻勛水產初級加工流程
鴻勛水產初級加工流程。

籲資源挹注,助築夢踏實

今(2022)年中國禁銷臺灣石斑魚,政府提出「石斑魚加工及凍儲獎勵作業規範」因應,協助去化滯銷的石斑魚。鄭瑞隆指出,此舉對於小型加工場或有助益,但對個體漁戶來說,要達到規定產量,必須有足夠的產能、人員訓練、機械設備才有辦法消化。建置需要資金,籌措資金不是簡單的事。

漁業署推動智慧養殖
漁業署推動智慧養殖,補助漁民裝設智能監測器,定時上傳魚池水質、溶氧量等資訊至雲端供查閱,有助於省時省力的養殖管理。

「機械器材、包裝耗材、人力管理,樣樣都不是小錢,不是所有生產者都負擔得起蓋加工場的費用,就算貸款也是很可觀的數字。不管是政府單位或有能力的企業,都應該多多支持生產者。」鄭瑞隆表示,龍膽體型愈大,其經濟價值愈高,但龍虎斑或其他石斑魚並非如此,體態超過行情規格反而掉價,利潤還遭前期的魚苗費、電費、飼料費等成本稀釋,容易壓得漁民喘不過氣來。

儘管市場變化莫測,鄭瑞隆認為善盡養殖的專業本分,堅守誠信原則,便能在變動中站穩腳步。「你找我買魚,魚太小條,我免費重抓給你;魚太大隻,重量超過原本講好的,就當我送你的,不另外收費。這一路上得到很多貴人相助,累積經驗、建立口碑後,生意愈來愈好,才能從小小一間水產行拓展到現在的合作社規模,真的很感謝。」他強調,經商買賣有賺就好,心安理得方可細水長流。

鄭瑞隆指向魚塭旁邊的小房子,除了外出談生意或回家陪母親吃晚餐,其餘時間他都待在合作社,照顧魚群,並處理加工場事務。他笑說,養殖固然辛苦卻非難如登天,如何擴展市場才是最難的。「要打進既有的交易範疇,難度很高。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路再顛簸也走下去,就有機會走到你想要的現在。」藉由農產品初級加工制度的落實,農漁民也能跳脫單一原料買賣的限制,增益產值、開拓嶄新的前景。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