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46 頁
從綠肥變身超級食物 臺灣本土蕎麥正興起!
知名韓劇《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深印在劇迷腦海中的重要場景,絕不會錯過的,是那整片白綠相間,如細雪初降大地般廣闊的蕎麥花田。顏色雪白,花語是「戀人」的甜蕎花穗,與一般所知蕎麥麵中的蕎麥同株,在結果前會盛開滿滿細碎的小白花,白色花瓣中一抹淺黃的花心,還帶著粉色的花蕊,隨風搖曳的嬌俏模樣,宛如初雪覆蓋大地,讓人彷彿抵達仙境般地美麗。而這樣的美景,其實不用出國,在臺灣就能看得到!
茶園裡的繁星,魯冰花栽培有學問 增進地力收成豐,金黃花海超吸睛
每年2~3月,有「客家母親花」之稱的魯冰花盛放於臺灣北部鄉間茶園,為黛綠茶叢染上一片金黃,美不勝收,吸引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其實栽植魯冰花,不僅可營造花海景觀,對改善土壤質地、養分回收、雜草控制更是卓有貢獻。到底如何栽種才能彰顯魯冰花的綠肥功能?茶園與水田施作須注意哪些細節?黃花、白花、紫花的差異在哪?看完這篇,想必魯冰花的魅力成因和各種栽培知識都難不倒你了。
椪柑袂膨風,桶柑袂通風 雅俗共賞的柑橘家族
椪柑(台語音phòng-kam)外型膨膨、蒂頭部分常鼓脹突起,果肉中心有空隙,顯得肨奶(hàng-ling)、胖嘟嘟而得名。然而它可不是「肚子無貨」、只吹牛「膨風」(phònghong)而已,卻是貨真價實、多汁甜美,且非常容易剝皮、不沾溼手指。相對的,桶柑(tháng-kam)外皮比椪柑粗厚,與果肉連結稍緊、相較難剝皮,果肉中心緊密結合、沒什麼空隙;但,也不是密封得袂(音bē/buē,意沒能)「通風」、透不過氣,且果肉質地常不比椪柑遜色。
深入宜花東綠野仙蹤 認識新興綠肥滿江紅,流連縱谷花花世界
春節期間行經花東縱谷,放眼所及常是一大片黃澄澄的油菜花或迎風搖曳的波斯菊花海,藍天白雲下的稻田,化身七彩燦爛的立體畫布,叫多少經過的大小朋友不由得慢下腳步,心醉神迷。
萬用綠精靈,從平原到坡地都適種 綠肥大豆台南4號與台南7號
從豆漿、豆干到植物雞精,百變多姿的大豆還有一項拿手絕活,擔綱滋養農田的綠肥小精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臺南場)育成的綠肥大豆「台南4號」、「台南7號」,是提升水旱輪作品質的優秀幫手,既可抑制田間雜草生長,也能與根瘤菌共生發揮固氮效益,促進土壤肥力、減少化學氮肥的施用。凡平地耕作與坡地果園栽培,都少不了綠肥大豆活躍的身影。
溫室栽培好幫手 綠肥水稻抗熱又驅蟲 設施專用綠肥臺南17號
水稻除了拿來吃,還可以當綠肥?「臺南17號」辦到了!它是臺灣第一支溫室專用綠肥水稻,不僅能在高溫烤箱般的夏季溫室裡茁壯成長,還能減少土壤中的線蟲數量,降低蟲害發生機率,更能改善設施栽培常見的土壤鹽化問題,破除連作障礙,是協助農民提高作物產量的得力助手。
客座總編輯|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 綠肥讓土壤變健康,也能減碳增匯助農業淨零
臺灣種植綠肥作物的歷史由來已久,即便在1970年代化學肥料興起時,綠肥一度式微,但主管機關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與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仍持續推廣綠肥,因為綠肥有相當多元的功能,不僅能提升下一個期作作物生產力,也對整體生態有益,更能幫助維持土壤環境平衡,減緩土壤因過量施用化肥持續惡化,是永續農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斗南食物日:臺灣牛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翻開中央畜產會的統計資料,臺灣國產牛肉的自給率不足十分之一。因此,不僅消費者吃到臺灣本土生產牛肉的機會不高,每天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的學童們因為臺灣牛肉的價格相對高昂,每餐2、30元的預算遠遠不足以滿足每公斤動輒百元的牛肉,與國產牛肉的距離就更遠了。
世人不知有此物 油滑質地味清淡 「幸福果」酪梨
去(2022)年吃了好多酪梨,單純喜歡酪梨的清甜,入口綿密,美味難擋,大多時候是一杯酪梨牛奶汁,有時候切盤沾蒜頭醬油,有時沾蜂蜜、也做過酪梨莎莎醬夾吐司……大半年非常健康,朋友圈紛紛傳染新冠肺炎,我倖免於難,覺得都歸功於酪梨;時至冬日,仍覺得每天清晨由酪梨開啟是美好之事,涼徹心肺的滋味,就像睜眼就看到亮澄澄的陽光。
運用生物質翻轉鄰避設施 日本佐賀市跨界循環新契機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人們對待生活、環境與產業發展日益多了分對「碳中和」的觀照,生質能(biomass)逐漸被視作調適氣候變遷的希望之一。廣義來說,動、植物都可稱得上是「生物質」資源。從總量來看,燃燒生物質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O2)是生物成長過程中經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相對於燃燒化石燃料,大氣裡的CO2可被視為沒有增加,生物質因此具有碳中和的性質,是可永續再生的資源之一。如果從人類的生活來看,傳統農村砍伐木材或撿拾柴薪,用於生產或燃料等都可說稱作利用蘊藏於大自然中的生物質資源。而至現代社會,不論城市或鄉村,又或是城鄉交界地帶,都有家庭或事業廢水、汙泥、廚餘等廣泛的生物質資源。日本佐賀市透過發展生物質產業的案例,興許能帶我們一窺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如何與循環經濟及淨零碳排行動的結合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