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45 頁
有水斯有茶!配合氣候節奏舞動的臺灣茶產業
臺灣茶產業發展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息息相關,從茶樹品種、茶園栽培及管理技術、茶樹病蟲害防治到製茶技術改良、茶葉多元化產品等,120年來與臺灣風土同舟。其中研究氣候變遷與農業生長模式多年的研究員蔡憲宗表示,善用茶改場選育的抗旱品種,結合科技智慧掌控氣候變化,同時針對茶菁特性調整製茶技術,將有助強化茶產業韌性。
《豐年雜誌》2023年4月號 臺灣春茶風土學 抗旱不妥協
懂得吃喝的蘇東坡說:從來佳茗似佳人。一如臺灣喝茶的方式,從早些年的壺泡、茶藝館,現在已經是手搖茶、罐裝茶當道,茶湯卻依舊那般甘醇引人回味。今年早春以來的乾旱重擊了茶園的生產,突顯氣候調適議題的重要性,也讓人更體會到臺灣春茶的珍貴。
客座總編輯|茶博士 陳國任 臺灣茶風土獨到 春茶抗旱有撇步
在臺灣所謂春茶,指的是從農曆節氣上「立春」到「穀雨」這段時間內所生產的茶。春茶所需具備的條件,是在冬季有很長時間的休眠,再來是溫度及日照都很適宜茶樹的生長,因此無論滋味或是香氣都有獨特之處。臺灣春茶產量約占全年30%,是茶農最喜歡的季節,加上耕作與製作上的到位,都讓人在品嘗春茶時感受到春天的美妙氣息,無論香氣或滋味都是人生一大享受,因此出現「以春茶為貴」的說法。
《豐年雜誌》2023年3月號 綠肥大地 生態固碳花現幸福
所謂綠肥(Green Manure),是不採收栽培的植物而直接翻耕入田作為肥料的方法,特地種來耕入土壤內的植物稱為綠肥作物。中文俗語有一說:「綠肥壓幾年,差田變好田」、「花草種三年,瘦田變肥田」,很多人對綠肥可能不太熟悉,卻是農家自古以來常用的栽培方式,用來維護農業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臺灣早期也極重視綠肥利用,直到被蓬勃發展的化學肥料逐漸取代。
電光部落農食好風景 傳承原民飲食文化
在清光緒年間,遷徙到恆春又返回花東縱谷的阿美族人,將牛隻畜力開墾、犁田的農耕技術帶回,建立雷公火社,即今天的電光部落。由於天然環境優越,在日治時期「東臺灣咖啡產業株式會社」曾於電光成立東臺灣「日之出」農場(日治末期殖民政府將「雷公火」更名為「日出」),於800多公頃的山坡地發展咖啡栽培業。於國民政府時期,電光溫暖溼潤的丘陵坡地,吸引了大量的西部移民者前來種植香茅。
有牛奶味的無花果:天仙果 林下經濟作物栽培管理及其效益評估
農委會林務局自2019年4月施行林業多元輔導方案、推動林下經濟,已陸續開放段木香菇、木耳、森林蜂產品、臺灣金線連、臺灣山茶、天仙果與馬蘭等品項,作為林農可於森林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維繫森林生態與森林覆蓋的前提下,已創造出活絡山村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周邊綠色產業的效益。林試所於本篇提供民間經常利用的天仙果於林下種植的栽培管理方式與效益評估。
《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系列二》 調節實作以抗高溫、 水分及其他逆境(上)
因應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及可能影響糧食安全,進而需要科學化農業實作管理,內含涉及氣候-作物-土壤-肥料的交互關係,〈因應氣候變遷作物科學化管理〉一文擬於《豐年》雜誌分別用3篇文章進行說明,包含第一篇〈農業實作的誤解觀念及做法〉、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他逆境〉、第三篇〈提升土壤有機碳的田間實作方式〉。本篇為第二篇〈調節實作以抗高溫、水分及其他逆境〉的上篇。
打造魚寶貝的萌寵烏托邦 塔魚手札的奇幻之旅
人生病了要找醫生診治,那魚生病了該找誰呢?「用『金魚腦』來形容健忘,是一個錯誤迷思,其實金魚的記憶不只3秒鐘,而是3年喔!」聊起魚,彷彿開啟了觀賞魚獸醫師潘世瑩的話匣子,滔滔不絕地分享魚世界的奧妙。她與水族造景師蔣欣葳共同創立「塔魚手札工作坊」(以下簡稱塔魚手札),希望盡自己一份力量喚起大眾對水中小生命的重視,讓觀賞魚不僅僅是觀賞魚,而是陪伴你我的療癒夥伴。
紅火蟻止步! 檢疫工程用農業植栽客土,避免蟻災肆虐
紅火蟻性喜向陽溫暖與好近水而居,以向陽空曠地、電器及配電箱為棲息地,會對電器纜纖咬螫注入酸蝕,經常造成斷電,甚至引發機場更大飛安或交控系統破壞。紅火蟻排外性極強,只要被牠建立起蟻巢後就攻城掠地,傷害其他原生物種生存空間,如土壤中的益蟲蚯蚓、雛鳥幼蟲與卵窩以及植物的種籽等,均會被其掠殺殆盡,易破壞土壤微棲地正常循環,必須嚴陣以待。
兼具香氣、凝膠力又豐產! 仙草新品種「桃園3號-仙豐」
仙草是唇形科仙草屬一年生植物,分布於臺灣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山麓,栽培區域包括新竹縣關西鎮、桃園市楊梅區、嘉義縣水上鄉、苗栗縣銅鑼鄉及獅潭鄉等地區,其中以新竹縣關西鎮栽培面積最多。仙草是百草茶中最常用的植物,將乾燥仙草莖葉加水煮成仙草茶飲用,為夏季消暑飲料;或將仙草莖葉萃取液,加入澱粉凝結成黑色仙草凍,為夏季相當受歡迎的冰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