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雜誌

豐年雜誌 image
  • 1198 文章
「臺茶24號-山蘊」種原區採茶。

抗病蟲害與逆境 風味獨特產量豐 臺東原生山茶 臺茶24號-山蘊

巍峨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俯視著滔滔流水的卑南大溪,遠眺著前方棋盤式方格狀的村落,那一片田園正是鹿野鄉的龍田村,也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臺東分場的所在地,在場區間一處四周圍繞著雜木林的茶園,生長著綠意盎然原生茶樹,這裡是臺茶24號的孕育地,也是該品種自原生地引種後定植的地方。

2015年的臺北植物園空拍。(圖片提供/臺北植物園)

都市林生態服務與調適管理 營造更高韌性的生態城市

2050臺灣城鄉發展的四項目標包括幸福友善城市、永續韌性城市、智慧智慧城市與再生綠色城市,為達成幸福、永續、智慧與再生目標,都市林綠色基礎建設扮演重要角色。依聯合國估計,205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是居住在都市,相關在都市的產業活動,將使得都市的熱島效應問題更加嚴重。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挑戰,社會大眾及科學界對相關議題的重視日益增加,過去因氣候變遷引起的災害,習慣以「減災」、「擋災」手法處理環境變遷災害,忽視都市生態系的調節力。健康都市綠資源生態系,可發展對整體環境的「調適」、「自我復原與容納」、「自我維持」等多元能力,都市林的建構與規畫好壞,是否具有足夠的調適性,已成為現今都市發展的重點工作。如何發揮都市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與調適力,有賴韌性都市林管理,包含具調適功能的韌性都市林管理規畫是否完善,以及樹木的維養護技術與維養護人員的職能訓練,將影響其防災與調適功能發揮、都市林健康與生態服務價值。

玲瓏小巧的鵪鶉蛋,富含卵磷質、鐵及維生素B2等諸多營養成分,有益於強身健體。(攝影/陳建豪;攝於鵪鶉之家)

鵪鶉蛋起飛 不只是雞蛋後援,更是開疆前鋒

一顆顆嬌巧滑嫩的鵪鶉蛋,擁有靈活百變的多元應用,不論是臺灣夜市「煎鳥蛋」、觀光零嘴「鐵蛋」,抑或佛跳牆、輕食沙拉等中西式料理,處處可見鵪鶉蛋低調的身影。2022年臺灣面臨雞蛋缺席風波,促進鵪鶉蛋銷量節節攀升,正當鵪鶉產業歡騰迎接新氣象,卻接連發生鵪鶉牧場爆發禽流感的危機。從街頭小吃到國外饗宴,鵪鶉蛋有什麼樣的魅力?臺灣鵪鶉業者如何挺過這一波考驗?此刻正是這些小巧白玉大展身手的回合。

7日齡外出放風的小雞。

饗食自然,實踐有雞生活 從缺蛋省思母雞的動物福利

有雞的生活邁入第8年,我至今仍對於身邊這些滑稽萬分的動物,感到興味盎然。從每隻雞的性格差異、動物行為,到其所組成的社會結構及互動,都值得玩味再三。然而,縱使我在飼養路上深切感受到牠們為生活帶來的滋潤,在面對近年缺蛋風潮下各地吹起的養雞浪潮,依舊想跳出來呼籲諸君三思!養雞這坑有苦有甜,在縱身躍入之前,不妨先理性思考與評估,尤其在養雞資源相對不足的都市地區,那更是一份難以回頭的飼育責任。

年近70的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

布署蛋雞未來市場,建構永續循環 百年福壽打的一手好算盤

天然色澤、蛋香濃郁、無腥味的美味牧草雞蛋,來自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對環境與動物友善的堅持。源於歐美現代農畜概念,福壽生態農場採用無拘無束的放牧飼養、平飼和傳統籠飼並行,作為國內飼料大廠,福壽悉心調配蛋雞飼料配方,讓雞蛋營養組成更健康。邁向永續農業願景,近年福壽也將觸角延伸至共好糧農生態圈的經營,希望能實踐對生態、產業及消費者的負責態度。

防檢局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

禽舍改建軟硬兼施,建構最強防護罩 蛋雞產業生物安全教戰指南

各國禽流感疫情觀察結果顯示,候野鳥為第一波跨境傳播各國的病毒載體,且本身攜帶多種不同的基因型,又透過人員、車輛、器械等進行境內傳播,因此在美國、歐洲、亞洲都造成嚴重的災情。維持蛋雞的健康方能穩定雞蛋供給,預防更勝治療,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改建禽舍以提供蛋雞溫度適宜的環境刻不容緩;從禽流感防疫的角度而言,除了物理性的隔絕,更要做好軟體上的生物安全,杜絕傳染的途徑。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立體書封面。

《豐年雜誌》2023年5月號 蛋蛋補給線 永續.友善.有韌性

氣候變遷日益極端,在臺灣愈來愈感受天氣不穩定,冷時如墜冰窖,隔天卻猶如酷暑,日夜溫差大,這樣的天氣讓人容易感冒,家禽同樣無法倖免於難,特別是體質敏感的蛋雞,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衝擊,身體免疫力下降,產蛋能力也下滑,禽流感來襲無疑雪上加霜。這一波蛋荒很艱辛,且看蛋雞產業的努力,讓危機成為轉機。

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客座總編輯|興大農資學院副院長陳志峰 氣候變遷下蛋雞產業的轉型升級

危機也是轉機,未來幾年加速改建禽舍或是讓不適合的地方離牧,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在某種程度也可以改善生物安全。但如果再有更頻繁的禽流感病毒進到臺灣,光藉由禽舍改善,並非預防禽流感的萬能解方,除了硬體建設,雞農在生物安全防護意識的提高,以及產業鏈上游生產的掌控,都必須配套性的強化,把真正的缺蛋原因找出來,對症下藥才是轉機。

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番石榴色澤青綠。

「令太甜的水果顯得輕浮」臺灣國民水果芭樂

芭樂一年四季都吃得到,全國都有栽種,清甜爽脆,人見人愛;如同所有的水果一般,芭樂在臺灣歷經百年發展,在無數農民和研究人員的努力下,集最好的風土、最美的水源、最炙烈的陽光,成就臺灣國民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