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豐年雜誌 第 47 頁
正確使用肥料 增進農田地力更助永續
肥料是農業生產重要資材,肥料品質影響農業生產環境、作物生長及農民收益。為減輕農民購肥負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農糧署推動實名制購肥措施,精準供應農民用肥。農民至農會、肥料行等經銷點購買肥料,提供土地及作物等資料,即可依種植面積及作物種類,購買適當含有機質的複合肥料數量,每包40公斤的肥料補助運費20元。
洛神葵「臺東6號-黑晶」 高花青素且豐產的新品種
洛神葵(Hibiscus sabdariffa L.)俗稱洛神花,為加工型作物,以果萼為主要食用部位,可製作飲品或蜜餞等加工品。2021年全國種植面積為111公頃,臺東縣占59%,為臺東地方特色作物,主要栽培地點為南迴線各鄉鎮,占臺東縣收量的6成。國內洛神葵自1910年起陸續由新加坡、夏威夷及菲律賓等地引種,經百餘年栽培,衍生許多地方品系,種原多樣性高,目前國內自行育成品種包括臺東1至6號,以及嘉大1至2號等8個品種,可供食用、觀賞或加值利用,多元豐富,各具特色。
在地資源循環模式 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 淺談有機農業如何邁向淨零排放
現今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是前所未有的嚴峻,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研究指出,臺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溫上升約1.6°C,且近30年有加速增溫的趨勢,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已嚴重影響作物生產。為此,中興大學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度辦理兩場次有機農業與淨零排放的全國性論壇,以兩階段循序漸進地探討有機農業如何從「邁向」到「實踐」淨零排放。
從控制狂到師法自然 釀造有臺灣風土的精品級醬油
萬豐醬油廠內後院的草地上,靜靜安放著為數不多的陶製醬缸。醬缸裡沉睡著的,是完全不加一滴水,僅僅使用臺灣本土黑豆、有機湖鹽為原料,以乾蔭古法作自然醱酵,並經過日曝月露至少365天,方能熟成的精品級醬油。
結晶蜜變有趣了!蜂蜜固化新技術妙應用
為了幫助蜂產業發展,提高特色蜂蜜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栗場)便思考如何提升特色蜂蜜的附加價值,經過3年研究,今(2022)年提出「蜂蜜固化技術」。新技術是藉由改變蜂蜜質地,不但能使特色蜂蜜風味變得更加鮮明,還提高蜂蜜的延伸應用性。期盼新技術能協助蜂農行銷特色蜂蜜,以降低產業集中採收單一植物蜜源的風險。
循環可不可?不只是你的巧克力 屏東可可開發及應用
近年來臺灣南方土地上孕育的可可漸漸打開知名度,在生產巧克力的過程伴隨著大量格外品(常規外但品質無虞的產品)及廢棄物,工業技術研究院團隊(簡稱工研院團隊)運用了多項技術試圖解決問題,將可可格外品轉化為具功能性、易於保存和利用的創新原料,讓原本沒有作用的可可廢棄物找到新的發展方向,達到可可全果利用零廢棄的目標。
山谷間的新黑金奇蹟 小農組隊一條龍,南投可可產業風起
位於北緯23.5度的臺灣是全球最北的可可生產國,而比最大產區屏東更北的,是經年氣候涼爽的第二大產區南投。一群農民克服環境限制,栽種出無毒又優質的可可果,並籌組南投縣可可生產合作社(簡稱合作社)厚植栽培與後製專業,讓可可成為南投新特色農業,有望與在地享譽國際的茶葉及咖啡產業,匯聚更大的經營效益。
可可美妝外銷四海 食農創生雙管齊下
從商場到農場、從餐桌到化妝桌,有那麼一小群人穿梭在可可落葉鋪成的小徑上,不只成功讓故鄉接軌國際舞臺,也把世界的注意力帶進了家鄉。他們愈是投入其中,愈是發現可可的迷人之處。
從綠金到黑金小農大串聯 享受吧!產地到餐桌的臺灣巧克力之旅
世界巧克力大賽ICA主席馬丁.克里斯蒂(Martin Christy)曾驚嘆:「全世界沒有一個可可產區像臺灣的屏東,不僅莊園裡種可可樹,莊園主人還能烘豆、製作巧克力,從產地到餐桌的距離全球最短,且產業建立在土地永續與友善環境的原則上。」其實,除了馬丁說的,屏東可可正快速發展出多元產品,各式風味巧克力之外,還有可可鬆、鳳梨酥等常溫商品,以及飲料、冰淇淋,甚至以可可為原料製作的保養品,這些產品的背後,是一群屏東可可小農,他們彼此串聯結盟讓力量變大,於是可可展現無窮潛力,一如可可果色彩繽紛外觀叫人驚喜!
恰到好處的苦甜 築夢如可可 南國天物合作社的產銷整合之道
走進屏東縣有限責任南國天物運銷合作社(簡稱合作社)的可可農產加工室,牆上「越努力越幸運」六個大字與精美的巧克力禮盒相輝映。屏東巧克力近年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合作社理事主席、TC巧鋪創辦人邱濬宇,專注提升在地可可產業競爭力,不僅輔導契作農精進田間管理,也建置專業場域優化加工,要讓這份因可可而生的驕傲,不只流於一陣旋風,更能永續滋養青年返鄉從農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