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0 文章

南向發展,前進國際 「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研討會紀要

配合新南向政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自106年起統籌執行「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旗艦計畫(簡稱旗艦計畫),針對外銷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籌組新南向國家隊,以突破障礙,打響臺灣農業優質、安全的國際名聲。計畫執行至今已取得諸多成果,農糧署特於109年10月16日假臺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舉辦旗艦計畫研討會,邀請13位產、官、學界專家分享產業趨勢、計畫亮點及新南向拓銷經驗,作為我國農業新南向人才培育及相關政策發展的參考。

全球暖化調適策略 韓國改種亞熱帶水果帶來收益

全球暖化使處於溫帶氣候的韓國在百年間平均氣溫上升1.8℃,為世界平均氣溫0.7℃的2 倍以上。因氣溫不斷地攀升,過去僅能在韓國最南端濟州島栽種的亞熱帶水果,現已擴展到全羅南道及慶尚南道。韓國農民原本主要栽培的水果為溫帶水果,如蘋果、橘子、梨子、葡萄、桃子及柿子等6 種,現因應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亞熱帶水果成為能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收成作物。

魚鮮教戰守則:獨特口感又富含營養 老饕級的美味魚眼

眼大為美,不僅在人,同時也通用於魚;而大眼睛的魚,不但外型看來可愛逗趣,一對大眼炯炯有神,風味更是鮮美。特別是家中長輩總是口中叨唸著,要讓兒孫頭好壯壯且雙眼明亮,因此每當全魚上桌之際,總會將魚眼挑出,成為關愛與疼惜後代的具體心意。

公民科學家齊力 巨量資料填補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空缺

在鳥類監測於2010年轉由特生中心執行的同時,國內開始推廣「公民科學家」參與全民監測生物多樣性,由專家設計容易操作的調查方法,再招募志同道合的民眾(公民科學家)參與調查,除了藉助公民科學家的力量蒐集生物多樣性資料外,亦有提升參與民眾認識生物多樣性,促進保育行動的效果。

醫治樹木、也被樹治癒了!臺灣第一位女樹醫─詹鳳春

當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下課後最高興的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跑去回家路上必定經過的一間盆栽店。它是農村裡唯一的一間盆栽園,培養著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盆栽,放在架子上,像是珍藏,又像是等待著客人來光顧。

銅鑼飄雪 菊香遠傳的山城故事

每年苗栗縣銅鑼鄉總會落下兩次白雪,一是春季的油桐花雪,二是綻放於秋末冬初的杭菊花雪,比起前者的清新秀麗,圓潤飽滿的杭菊更顯得嬌俏可人,隨著秋風吹拂,為純樸的銅鑼山城鋪疊出浪漫景致。

品嘗嬌嫩綠翡翠滿是濃厚的人情味 萬榮鄉西林村的山蘇盛產中

山蘇,可以說是萬榮鄉西林村的農產經濟。怕熱的山蘇,在萬榮鄉呈現與檳榔樹「共生」的榮景,樹陰提供山蘇天然的溫濕度調節,讓萬榮的山蘇富含水分,還多了點甜味。

北投溫泉博物館歡慶22周年 「來溫叨」感受北投溫泉文化

在臺北市積極推動無圍牆博物館計畫下,作為計畫核心場館的北投溫泉博物館,今年將歡慶22周年,並以「來溫叨」為主題,於10月31日起展開一系列豐富藝文饗宴,活動除了設置大浴池藝術裝置及「北投印象再相浴」特展外,還有音樂會、舞蹈表演、戲劇演出、文化對談講座和在地好運市集等精彩活動,從文化藝術、歷史到產業發展,盼讓民眾認識北投的美好。

【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守護我們的根!看臺灣農業打拚的種原種苗之路

地球上的氣候一直在變遷,未來的改變可以想見卻無法預測。因此為求對抗可能的乾旱、洪水、病蟲害等,也為符合消費者越來越刁鑽的胃口,育種的道路持續不斷擴張。「種原」是所有作物品種改良的基礎,也就是育種的材料,種原的多樣性跟遺傳因子是讓作物育種得以優化的原動力。

【蟲農夥伴】螞蟻是敵還是友? 1招破解與蚜蟲的共生關係

不論是哪個田間都一定會出現,而且蹤影無所不在,卻幾乎不會受到注意的蟲類,那就是螞蟻。也許不會啃食蔬菜的葉片或果實等,不會直接造成危害這點,是較少受到關注的原因。不過,說到螞蟻對於農業而言是否為無害的生物,其實是個非常令人困擾的存在。尤其是像我一樣,對於「藉由天敵昆蟲的力量來減輕害蟲危害」這種理念的農家而言,螞蟻和益蟲-瓢蟲是敵對的「麻煩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