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自百年前發現非洲豬瘟病例以來,非洲豬瘟病毒足跡已橫跨大半個地球、影響數十個國家。(示意圖,非病死豬)圖片來源/Jonathan Kemper on Unsplash

非洲豬瘟大事紀

自百年前發現非洲豬瘟病毒以來,它的足跡已橫跨大半個地球、影響數十個國家。近年傳入中國後很快便幾乎蔓延中國全境,與中國相鄰的臺灣也備感威脅。在中國、越南相繼染疫後,臺灣多次出現海漂死豬,及豬瘟肉製品闖關的事件,雖然至今(2021)年都成功守住國境,但卻在國內發現走私的疫區肉品……

非洲豬瘟目前尚無治療藥物及預防疫苗,對任何國家的養豬業都是巨大的威脅。圖片來源/Thimo Pedersen on Unsplash

【三分鐘看完懶人包】為何非洲豬瘟非擋不可?堪稱全球豬農噩夢!

非洲豬瘟是由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之惡性豬隻疫病,病毒首先發現於1921年的肯亞,當時就有高致死性的描述,現在則證實對豬隻致死率最高為100%。由於目前尚無治療非洲豬瘟的藥物,及開發成功的預防疫苗,非洲豬瘟的疫情對任何國家的養豬產業都是巨大的威脅。

義大利料理的烤朝鮮薊,保留完整花形,十分優美。圖片來源/SignorDeFazio@flickr (CC BY-SA 2.0)

被冠上亞洲名字的歐洲蔬菜之皇──朝鮮薊

朝鮮薊是一種美味、美麗而有刺的植物,原生於地中海地區,從羅馬時代就可見到紀載,常見於法式或義大利料理等地中海飲食,在歐洲有「蔬菜之皇」的稱呼。鮮薊為生物活性化合物最豐富的飲食來源之一,並有保護肝臟,抗癌和降膽固醇的功能,這在體內和體外研究中已得到證實。

賞遍琅嶠海濱 釣遊恆春半島

釣魚不只是一種樂趣,也是釣一個感覺、一種Feel,釣魚是人生的縮影。有大魚釣就是爽,沒有大魚就是釣感覺享受大自然,釣魚人無畏風雨,持竿佇立在浪花邊,任那潮水噴濺、海風吹拂,頂著烈日忍受滿身粘膩的鹹水味,不管手上拿的捲線器是日本貨還是牛車輪,都聚目凝神在每個潮起潮落時分。

現代鱉料理,洋蔥番茄燉甲魚。圖片來源/美濃業者提供

一段未知的「吃鱉」歷史:日治到戰後臺灣的養鱉技術與食補文化/郭忠豪

鱉食進補反映了一段有趣卻罕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傳統中國本草文獻記載鱉食可滋陰、涼血、補氣與健肺,上述觀念傳入日本,使得鱉成為重要的滋補聖品。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發展養鱉事業,以資金和技術介入鱉的養殖試驗,將鱉從野生轉變為人工養殖,造就臺灣養鱉技術現代化。

大武部落在開闊的空間低密度野放飼養土雞,品質相當優秀。

養在部落能飛會跑 原鄉土雞優質健壯

原鄉土雞產業鏈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銷售,部落居民認真飼養並細心照顧雞隻,低密度野放飼養、不剪喙、公母混養,雞隻生長過程中表現自然行為,很會跑、會飛、會沙浴、林下放養的土雞各個體格強健、肉質Q彈,但是當雞隻達上市體重面臨屠宰銷售時,卻面臨一連串的困難,往往僅能低價求售,實為可惜。

綠色革命曾大大改善了人類生活。但現狀仍不完美,世界和農業技術的變化也到了我們再該反思的時候。圖片來源/農傳媒資料庫

綠色革命至今 我們必須重新提問:明天吃什麼?

綠色革命後,今天對糧食生產有兩種看法,一方相信科技將再帶來新的進步,一方則著眼於先人智慧,試圖反璞歸真。各執一詞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汲取歷代先人的智慧並運用最先進的科技,鍛造出某種生產糧食的「第三條路」(third way)。

頭上裝飾著一片馬尾藻的單角蟹。

隨時都在欺敵 潮間帶的偽裝大師——單角蟹

當過兵的人都曉得,軍隊相當重視野戰偽裝,是國防戰略上極為重要的一環。殊不知在潮間帶,也有擅長野戰偽裝的特種精英——單角蟹。單角蟹是居住在潮間帶的小型螃蟹,身體近似三角形,頭上有一根明顯突出、像角一樣的前額棘,全身佈滿像魔鬼沾的細毛,顏色會隨著棲息環境而有所不同。

2021年COVID-19疫情驅動生物藥品、疫苗需求,預估實驗動物使用量將倍增。圖片來源/Mycroyance@flickr CC BY-NC 2.0

替代動物準備好了沒?談製藥產業對動物替代發展感知

發展動物實驗替代是國際新興趨勢,國內政府單位於2020年啟動4年「建構生醫產業動物替代體系及關鍵技術」科技發展專案,將透過農委會、衛福部、環保署與科技部等跨部會法規盤點與技術研發,推動兼顧生醫發展及動物福祉的替代試驗模式,但相關業者對此的認知又是如何?

高空作業車應用於果樹採收、修剪、疏梢、套袋等作業可較傳統攀爬或架梯作業方式提升效率50%以上。

無油臭、可遙控 國產電動履帶式高空作業車之研發

高空作業車應用於果樹採收、修剪、疏梢及套袋等作業可較傳統攀爬或架梯作業方式提高效率50%以上,並可降低採收及套袋時果實不慎掉落及按壓損耗,可增加果樹高空作業的省工、安全性;電動化的高空作業車更有能源運用效率、避免作業時油臭等許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