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75 頁
農藥殘留容許量爭議系列報導
衛福部食藥署於3月15日公告修正「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共增修訂22種農藥用於蔬果等農產品128項殘留容許量,其中,農藥氟派瑞和達滅芬引發標準是否放寬爭議。經過24日的專家研商會議,結論是流程符合科學,但是未和社會大眾做好風險溝通,食藥署卻在會後突然宣布氟派瑞用於茶葉暫緩實施,讓與會專家相當錯愕。30日下午,食藥署進一步發布正式預告,刪除氟派瑞用於茶類的殘留容許量草案。針對這次的農藥爭議及後續效應,農傳媒將持續追蹤報導。
原生蘭「綬草」瀕危重生,建立種苗快速繁殖體系
早春時節,臺灣最迷你的原生蘭「綬草」正悄然綻放玲瓏的花朵,因具保健功能及雅緻身姿,而遭過度採集,野外綬草族群正逐漸消失。近年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發綬草組培繁殖技術,解決綬草的種子發芽率低及繁殖速率緩慢等問題,建立其種苗快速繁殖體系,並授權業者量產種苗,讓這迷你雅緻又保健的蘭花草持續繁衍。
【產地餐桌 部落廚房】以義大利風格演繹原民料理、在地飲食的Giwas Ali
一間餐廳,搭建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以料理及故事使原住民族與其他族群相互交流,滿足口腹之餘更讓彼此相互尊重,他們使用原民傳統食材,卻以創新手法調理入菜,他們緬懷兒時記憶,更將當初艱辛化為一道道沁人心脾的美味料理,Giwas Ali以美食串起對原民文化與社區支持滿滿的感動。
中部68條蝴蝶分布路線,已可開放查詢
為了建置蝴蝶時空分布資料及環境教育資料庫,使全民認識、保育及永續利用蝴蝶資源,進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環境教育有所貢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2013~2016年在中部地區運用公民科學家,推動由社區居民參與的蝴蝶調查工作。4年來,已完成68條具有發展環境教育潛力路線的蝶況調查,累計調查成果有35,893筆、179,331隻次、258種,並已將調查成果提供到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資源資料開放平台,供各界查詢及下載運用,發揮保育及教育成效。
翻轉高雄農業,小資型農培訓開放報名
榮獲行政院國發會所舉辦的第七屆「政府服務品質獎」的高雄農業軟實力培訓計畫第五屆「型農培訓班」即將開始招生了,課程內容與成員串聯起農業一級(生產)、二級(加工)及三級(服務)產業的培訓模式,每每推出絕對造成轟動,目前已累積了500位青年農民接受了型農培訓的相關課程。其中最吸引的就是每年都會推出不同的培訓主軸,依據往年的經驗錄取率大約不到20%,堪稱全國最夯的農業培訓課程。
逆照式紅光LED,讓葡萄電照效果穩定、果品優質又節能
葡萄春作枝梢及開花生育期易遭逢低溫,應用夜間電照則可促進低溫期巨峰葡萄新梢生長並提高著果,但電照位置常需配合植株生長強弱進行調整。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利用逆照式紅光LED燈,於葡萄棚架下方進行電照,電照處理效果穩定,所產果品優良,可減少單位面積燈泡數,降低用電成本,果品優又節能。
歡唱小麥之歌,宏捷食品邀契作伙伴迎收割
一年一度的小麥收割季又到來,三月底,金黃色的麥浪迎風搖曳,宏捷食品有限公司舉辦「自己的小麥自己種」活動邁入第三個年頭,今年邀請40多家參與契作的烘焙業者與食品廠到嘉義縣東石鄉收割小麥。雖然去年因雨害沒有收成,不過今年扳回一城,溫暖的春陽下,人手一支鐮刀,歡欣割下穗粒飽滿的小麥。
【菲觀糖事】之一:蔗糖之島
台灣有句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意指日治時期不公平的政策剝削農民。 蔗糖,作為一種殖民經濟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哥倫布將甘蔗從西班牙帶到新大陸
【飽讀好書】詩人的種樹行動:不信自然喚不回
吳晟的樹園種的全是這類強悍容易生長的台灣原生樹種。為了幫助訪客記憶,他還把園內樹種編成打油詩:「一隻烏毛雞,騎在黃牛背上」,幾個字分別代表烏心石、毛柿、台灣櫸木(俗稱為「雞油」)、黃連木和牛樟(牛樟不適合平地,以樟樹代替),對了,還有肖楠和台灣土肉桂。
來自原鄉的私房養生聖品-葛鬱金
來到花蓮縣的大糧倉玉里鎮,延著193縣道來到美麗的阿美族部落-織羅部落,這裡不僅生產優質的稻米,更有部落老人家珍藏的私房聖品-葛鬱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改善人口外移問題及突破當地農業生產困境,於104年起與織羅部落農友合作,進行葛鬱金作物改良並開發其加工技術製作葛鬱金即食餐包、開展葛鬱金柑橘果凍商品、在地風味餐,並將葛鬱金採收體驗融入食農教育,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體驗共享部落農遊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