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5 文章
placeholder-light

為分散生產風險,農糧署協助開發水稻保險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作產業,因其生育期長且露天栽培,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加上全球氣候變遷致極端天氣頻率、強度趨增,影響加劇,災害、疫病風險難以預期。

placeholder-light

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鐵道部次長來臺交流

繼去(105)年臺印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庫園區簽署遺產鐵路合作意向書後,印度首度派遣該國鐵道部最高行政官員Verma助理次長,率該部遺產鐵道司Nath司長及Lakra總工程師來臺,於4日訪問農委會洽談兩國後續遺產鐵路合作交流事宜,隨即於5日搭乘自嘉義首發至十字路站的郵輪式列車,實地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的秘境車站及重要林業文化資產景點。

placeholder-light

新米「鮮拚鮮」,產地直送為何那麼夯?

最近是稻米收成的時節,不少農民或糧商主打當期收割的「新米/鮮米」,甚至挑戰從產地收成後經烘穀和碾製,只花3天到一週內就可送達消費者餐桌,究竟新米有哪些優點讓人垂涎欲滴?

placeholder-light

農田即教室,花改場帶學校一起推動食農教育

要推動食農教育,就要從土地開始認識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改良場於7月4日在豐濱鄉新社村辦理推動在地青農與校園實踐食農教育系列講座,本次活動共計27所學校35位校長及老師參與,參與的每位老師對於此活動均給予正面鼓勵,並表示未來也將規劃此類食農教案,讓學童能更了解土地、環境與食物之間的關聯。

placeholder-light

「我們會一直種下去」 8個傻瓜「鏟」出一片天

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一群自稱8個傻瓜,為延續老人家農耕的精神,約5年前復耕荒廢田地,且為了土地、海洋環境永續,採友善方式耕作,他們從非專業農夫,憑著愛部落的心,堅持「一直種下去」,並落實「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理念。

placeholder-light

以生態工法營造人工濕地,「台西海岸造林」為國土保安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2015年起,得到雲林縣政府的支持,認養了雲林台西海園,積極進行海岸造林。二年多來,面對種種海岸造林的不利因素,獲致林試所、生態工程專家及多家企業贊助,以多元方案,突破海岸造林的嚴峻條件,大幅提高海岸造林的存活率。

placeholder-light

廢棄菇頭再利用,較對照組提高仔羊增重達1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與農業試驗所一同攜手合作,利用菇類副產物改善仔羊生長及免疫力,由於蕈菇類含有豐富纖維素,且栽培過程不需使用農藥,是一種兼具安全衛生與營養美味之健康蔬菜。因此,在需求量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其副產物-菇頭,成為值得開發的綠色飼料之原料。

placeholder-light

【綠主張】喜願十年:對臺灣雜糧未來再奮進

二○○七年喜願麵包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支持下,開啟一場由生活消費者出發的臺灣小麥復興運動,並透過論述與行動實踐,直接促使政府活化休耕政策,鼓勵農民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提高契作轉作補助。雖然,這兩年秋作雜糧受氣候變遷影響總體收穫量,但民眾對本土農糧意識已漸甦醒,市場對本土雜糧的加工需求也有越趨活絡。

placeholder-light

沒有健全的食魚教育,何來海鮮文化?

還記得上一次吃魚是什麼時候嗎?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全球對水產品的依賴逐年攀升,從1990年代的14.4公斤、2013年的19.7公斤,到2015年時已突破20公斤;而臺灣國人平均約為34公斤,高於平均值1倍多。也許正閱讀文章的您並不像我每天食用海鮮,但從飯店的海鮮吃到飽Buffet、漁港海岸的海產店、街道巷弄的海產攤和夜市的海鮮小吃,從各類以海鮮為主打的飲食,就不難看出臺灣人有多愛吃海鮮。

placeholder-light

來海稻田觀賞藝術品,東海岸米粑流藝術季開跑

花蓮豐濱鄉2017米粑流濕地藝術季7月1日開跑,這次活動邀請11組藝術家駐村創作,半數為港口部落在地藝術家,包括伊祐.噶照以漂流木與族人常用的帆布,創作「躲在樹蔭下吹海風」,特別的是,今年有2位外國人作品參加,希望透過藝術結合海稻米等地景,希望讓更多造訪遊客了解石梯坪海稻米復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