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342 頁
【民眾篇】瑪莉亞颱風來勢洶洶,防颱措施別輕忽!
今年第8號颱風瑪莉亞持續逼近,臺灣北部、東北部將首當其衝,中央氣象局預估最快明晚(9日)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後天(10日)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二期稻作插秧初期,農友應留意高溫傷害
隨著近日氣溫日漸升高,花蓮縣一期稻作已陸續進入收穫期,緊接在後的二期水稻插秧作業即將展開。為因應夏季高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特別呼籲稻作栽培農友於二期稻作插秧時,應留意白天高溫可能對插秧初期秧苗產生傷害。
韓國家長發起校園午餐改革,竟讓首爾獲聯合國認證為兒童友善都市
政府推廣校園午餐使用「4章1Q」國產食材遇瓶頸,從原先的強制試辦改為獎勵試辦,近來更為了避免標章紛亂,2020年底前還將整合為「有機農產品」和「TGAP臺灣優良農產品」2標章。
【野望沙龍】視野的邊界《地球微光》The light on earth
「前所未見」never seen before是生態紀錄片宣傳上常使用的語詞,有時是拍攝到以前從沒見過的生物及行為,或者在人跡未至的地點取景。尤其近年有一點點的突破都是難上加難,也就值得大書特書,尤其是大製作的系列影片最常「前所未見」。
帶孩子體驗農業生活,高雄一日農夫夏令營開跑
最令小朋友開心的暑假已經到來,該如何為孩子安排一些能親近大自然,又富含教育意義的活動,是多數家長們規劃暑假行程時,相當傷腦筋的一件事!
當北極熊不再雪白:「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導覽
一位是旅台的法國攝影師,一位是旅荷攻讀藝術碩士的台灣青年,素昧平生的Jimmy Beunardeau與羅晟文,各自離開家鄉、繞過半個地球,分別用鏡頭將動物的影像帶到大眾面前,與我們展開一場「人與動物關係」的對話。自七月起,兩位攝影師的「黑白雙熊」連袂於台中舉辦特展,在展期之內,我們將以每週一篇的方式,為您帶來作者的親身解說以及專家們的深度分析,歡迎鎖定。
為分散生產風險,農糧署協助開發水稻保險提供雙重保障機制
水稻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廣、農戶數最多的農作產業,因其生育期長且露天栽培,容易受天候環境影響收成,加上全球氣候變遷致極端天氣頻率、強度趨增,影響加劇,災害、疫病風險難以預期。
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印度鐵道部次長來臺交流
繼去(105)年臺印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庫園區簽署遺產鐵路合作意向書後,印度首度派遣該國鐵道部最高行政官員Verma助理次長,率該部遺產鐵道司Nath司長及Lakra總工程師來臺,於4日訪問農委會洽談兩國後續遺產鐵路合作交流事宜,隨即於5日搭乘自嘉義首發至十字路站的郵輪式列車,實地走訪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的秘境車站及重要林業文化資產景點。
新米「鮮拚鮮」,產地直送為何那麼夯?
最近是稻米收成的時節,不少農民或糧商主打當期收割的「新米/鮮米」,甚至挑戰從產地收成後經烘穀和碾製,只花3天到一週內就可送達消費者餐桌,究竟新米有哪些優點讓人垂涎欲滴?
農田即教室,花改場帶學校一起推動食農教育
要推動食農教育,就要從土地開始認識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改良場於7月4日在豐濱鄉新社村辦理推動在地青農與校園實踐食農教育系列講座,本次活動共計27所學校35位校長及老師參與,參與的每位老師對於此活動均給予正面鼓勵,並表示未來也將規劃此類食農教案,讓學童能更了解土地、環境與食物之間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