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海稻田觀賞藝術品,東海岸米粑流藝術季開跑

花蓮豐濱鄉2017米粑流濕地藝術季7月1日開跑,這次活動邀請11組藝術家駐村創作,半數為港口部落在地藝術家,包括伊祐.噶照以漂流木與族人常用的帆布,創作「躲在樹蔭下吹海風」,特別的是,今年有2位外國人作品參加,希望透過藝術結合海稻米等地景,希望讓更多造訪遊客了解石梯坪海稻米復育的精神。

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擁有大面積的阿美族傳統水梯田,但民國70年代開始因為人口逐漸外流等因素而休耕,直至部落居民舒米如妮返鄉,看到部落景象已與過去不同,希望鼓勵農民復耕,民國99年在農委會林務局協助下,將水源引至水田區,以友善耕作方式,推動水梯田生態復育。

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當年他聽到東海岸都蘭大型開發爭議,代表著東海岸發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他思考著「有沒有結合傳統、生態方式,也能達到部落生存」,而剛好林務局推廣濕地復育時,與舒米如妮有了聯繫,經過多年努力,成果逐漸展現。

美麗的東海岸,能再看到水梯田景象,米粑流濕地藝術季活動總召集人舒米如妮是重要推手,她說,現今部落不只創海稻米品牌,也開發部落傳統作物,包括大葉田香、黑豆等,提升農村生產和文化價值。

港口部落的撒部.噶照創作了「輕輕落下的種子」,作品就位於靠海的海梯田上。

串聯生態文化與藝術 米粑流藝術季應運而生

港口部落的水梯田生態與景觀回復了,舒米如妮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港口部落,因此,在100年、101年舉辦「水梯田濕地生態環境裝置藝術展與音樂季」,邀請在地藝術家在這塊土地上創作,也將水梯田復育及原住民土地倫理的理念向社會大眾推廣。

雖然濕地藝術季睽違5年,今年才再度舉辦,但舒米如妮認為現在的港口部落在各項傳統農作物等方面更趨成熟,因此,復辦藝術季活動,今年以濕地生態與地景為基礎、融入11組藝術家的創作,向大家展現石梯坪水梯田濕地多年復育的成果。

11件藝術創作 陪你吹吹海風

今年參加的藝術家作品中,有10件分布於港口部落周邊,1件位於復興部落。其中港口部落藝術家伊祐.噶照的「躲在樹蔭下吹吹海風」,創作源起來自經常看到老人家在田裡工作,當找不到樹蔭遮蔽時,會以搭起帆布、躲在底下休息,他認為帆布與族人生活密不可分,而這次特別挑選藍天白雲顏色的帆布,搭配漂流木,棚子內也帆布與木作創作的木椅,相當吸睛,不少民眾看了直呼「好時尚的家具」。

港口部落藝術家伊祐.噶照的「躲在樹蔭下吹吹海風」。

同為港口部落的撒部.噶照創作了「輕輕落下的種子」,作品就位於靠海的海梯田上,風景開闊、美麗,他認為海風徐徐吹來、在廣大水稻田中,卻缺少了休憩的地方,因此,打造一個可以休憩之處,讓農人、族人、與路過的人都能坐下休息,欣賞水田、海洋之美,而此項作品也成了遊客們絕佳拍照熱點。

居住長濱鄉的34歲拉飛.邵馬這次以漂流木創作「大地的臉孔」,從小在高雄長大的他,每當回到部落都不想離開,對部落有著很深的情感,2009年他決心回到部落,原本感到非常迷惘,但當他接觸漂流木創作後,他希望以創作傳達守護地球母親的觀念。

拉飛.邵馬認為大地跟人一樣,有自己的臉孔,這次的作品設計臉部視線朝上,是因為大家的視線多半往前,很少望向天空,唯有朝向天空才會覺得自己有多渺小。

匈牙利Eva Bubla創作的作品「向祖靈致敬」。

最特別的是,這次藝術家中有一位來自匈牙利Eva Bubla創作「向祖靈致敬」,她在駐村的1個多月來,與居民交流、互動,當她了解魚簍對居民生活的重要性,因而決定以竹子創作3個大小不一的魚簍,並邀請部落族人在竹片上簽名,希望以此作品獻給祖靈。

2017米粑流濕地藝術季除了可看到藝術家們巧手創作的藝術作品外,即日起至10月30日止,也將會舉辦小旅行等系列活動,喜歡山海、大地與藝術的民眾,可上米粑流濕地藝術季臉書,搜尋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