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72 頁
國際爆發李斯特菌群聚感染,臺灣需注意什麼?
近日來,南非、澳洲接連爆發近千位民眾,因食用被李斯特菌感染的肉類、哈密瓜中毒,截至2月底統計,已有180人死亡。
【廚房小情歌】家常料理的華麗變身之旅──油菜花炒沙茶牛肉
有些料理光是聽聞其名就讓人食欲大開,例如鹹魚豆腐煲、麻婆豆腐、芋泥香酥鴨、金銀菠菜、紅燒豬腳…,這些下飯的手工菜,普遍受到大家的喜愛。
讓剋星從天而降 無人機釋放天敵防治荔枝椿象
目前荔枝椿象已普遍危害全台灣,許多廢棄、無人管理的龍眼、荔枝園,甚至是做為行道樹的台灣欒樹上都能看到他的蹤跡,除了造成龍眼、荔枝減產外,還會噴出防禦性臭液,如遭噴濺可能會造皮膚灼傷、過敏等症狀。
【飽讀好書】極北之旅:維京末裔挪威探險家南森極地遠征實錄
弗瑞德約夫.南森被譽為是探險家的導師,他打開了所謂極地探險的英雄時代,並花費三年深入極地北冰洋千餘里,留下巨量的文字紀錄與珍貴影像紀錄
「從一而種」,紅豆品種愈「純」愈好
臺灣紅豆每年種植面積約6千公頃,年產量約9千至1萬1千公噸。目前紅豆種植主流品種為「高雄8號-紅蜜」、「高雄9號-紅寶」,皆由行政院農委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高雄場)研發。
臺灣蜜棗首輸日,首批1355公斤
克服颱風與果實蠅檢疫問題,協商7年後,臺灣蜜棗今年首度進軍日本,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日前特別到日本東京國際食品展推銷,還親赴高速公路的農產販售點
【飽讀好書】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
這不只是一本談種田的書。劉崇鳳以一個返鄉女兒的視角,書寫回家之路的曲折點滴,她有猶豫、困惑、不滿與憤懣,也有體悟與自省。二十代、三十代甚至四十代女性讀來,必然心生震動,彷彿看見自己生命樣態的切片。
寒流來襲不再「剉咧等」,各類作物防寒應對指南
農傳媒整理自農委會、農糧署、高雄區農改場、臺南區農改場、臺中區農改場相關資料,針對不同作物的防寒措施,提供給農友參考。農民需密切注意氣象資訊,適度採取各項防寒措施,以減少農作物災害及財產損失。
休市爭議北農總座遭批神隱,美濃農會:她神隱處理好產銷,這就是農民要的!
臺北農產運銷公司的休市風波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原本一場因氣候、產地蔬果調節失靈的爭議,卻演變成政治口水戰。
36年心血全捐出,生態紀錄片始祖劉燕明盼貢獻臺灣生態教育
「請把我的作品,化成全民的知識跟感悟。」年近七十歲,屢獲海內外大獎肯定的生態紀錄片導演劉燕明,將自己付出大半生拍攝的珍貴臺灣生態紀錄,共730卷膠卷跟30T的數位影像,全數無償捐贈給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