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24 頁
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30年展翼東亞拍攝《守護黑面琵鷺》 跨越海洋四部曲飛過二分之一
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去年底完成,一路伴隨王徵吉先生等一群愛鳥熱血人士,見證他們為黑面琵鷺棲地持續努力,30年來黑面琵鷺也由全球不到500隻逐漸復育,吳念真為影片旁白說道:「湖濱散記裡提到,野性在,世界就存在。」導演梁皆得說,我們對環境要多多的去關心和了解,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個是很重要的科普,我要傳達出去」。
基改作物與加工品能進入市場嗎?光靠科學無法解決問題
另一個跟打造基因編輯作物有關的問題,同樣令人頭痛。生產者可以種植、收割這些植物嗎?他們可以把這些作物賣給消費者嗎?對此,目前並沒有全球性的共識,而且從民眾反對基因改造作物的漫長歷史來看,要民眾接受基因編輯作物,這條路恐怕不好走。
改寫人類與農業未來的神技?基因編輯能否幫忙餵飽全世界
想要餵飽不斷擴增的全球大家族,我們需要重新設定我們對食物的態度,別把食物當成便宜的一次性商品。要搞懂我們為什麼這麼沒有遠見,對科學來說是一項太艱難的任務,但是,也許科學能幫助我們生產更好、更充沛的食物?這時候基因編輯就派上用場了。
疫情週期可以預測嗎?禽流感小知識大問答
禽流感的週期性是大家都很期待可以找到的規律,可惜病毒的演化趨勢就跟突變一樣,是逢機而無法預測的。所以幾年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病毒、是哪一種亞型,真的都是天意。即便在人類的流感疫苗,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都會建議好幾種病毒株讓疫苗廠生產,還是常常猜錯呢!
認識禽流感!近年全球家禽產業的大敵 病毒更迭變化不斷
自從1990年代開始,源自於中國的H5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逐漸演化成多種具有高致病力與高傳染力的H5亞型禽流感病毒,造成全球數波大流行,對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家禽產業的殺傷力極強。2020年的秋冬開始,一種H5N1亞型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在西歐、北美洲與亞洲陸續蔓延,造成許多國家的家禽產業蒙受重大的損失。
【快訊】農委會今日接獲中國官方文件 即日起恢復臺灣冰鮮白帶魚、冷凍竹筴魚輸銷中國
2022年8月3日中國大陸以我國冰鮮白帶魚及冷凍竹筴魚食品外包裝驗出新冠病毒為由,禁止該等品項進口,經農委會循正常管道溝通反映,15日接獲中國大陸官方文件指出,已取消冷鏈食品通關時實施新冠病毒的核酸監測檢驗等措施,宣布即日起恢復臺灣冰鮮白帶魚、冷凍竹筴魚向中國輸銷。
誰是兇手?殘酷的事件持續發生!認識自然界的「神祕案件」
蠑螈的身體被荊棘的刺給刺穿了。除了蠑螈之外,受害者還有蝗蟲及小型烏龜……兇手是誰?
母雞怎麼生?興趣使然的雞迷第一手觀察!
母雞開始產蛋後,行為與生理會出現哪些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回饋每日為我們辛苦勞動的母雞?而當一隻母雞透過交配、親孵、育幼的過程,真正成為了一名母親,牠會如何展現龐大的母性來照料底下成員?
山地陸稻很有事!破解臺灣蓬萊米身世,發現南島語族遷徙線索
稻米是人類重點糧食作物。數千年來,人類不斷汰選稻米,挑選顆粒大的、不容易落粒的、稻榖上沒有芒的……一代又一代馴化的故事,深藏在稻米的基因裡。中研院植微所邢禹依特聘研究員,帶領團隊研究山地陸稻的基因,破解了臺灣蓬萊米身世之謎,也找到南島語族遷徙的線索,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創業在農村,北斗是寶斗!從田野勤學到寶斗青村未來式 凝聚在地青年創業生態圈
2015年回到農村生活迄今,曾經是科技人、後來回家務農創辦「田野勤學」的陳光鏡從「自己的黃豆自己種」開始,到後來力推食農教育;他也和眾多彰化北斗小鎮的青年一起玩市集、辦講座,透過「寶斗青村未來式」支持更多在地青年創業家。他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持續發揮正面影響力,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返鄉,重新找尋生活與工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