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林業開創新發展 湖口青年立志建立地方創生典範

木酢達人從製炭跨到清潔用品生產,如今再以木作技術投入地方創生。

內容提供/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位於新竹縣北部的湖口鄉,南接竹北市,往北緊鄰桃園楊梅區,離新竹科學園區僅需半小時車程,是全國人口第二大鄉。看似人口持續成長,卻同樣面臨人口老化、觀光產業沒落等問題,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老街、工業區和休息站成為湖口僅存的印象。

在這個職場新鮮人紛紛進入大都會謀職的年代,木酢達人執行長陳偉誠在2006年畢業後竟隨即回到家鄉,選擇湖口做為事業的起步,而當時他是村裡唯一的返鄉青年。如今木酢達人利用企業的優勢發展出新的循環經濟產業和地方創生模式,他是如何辦到的呢?

回想著返鄉時村長所說的話,「偉誠,湖口老街需要一個導覽員,你讀那麼多書,我找兩個老師跟你講兩遍,你就會講了啦!當下我愣了一下,然後立刻回答『義不容辭』!」陳偉誠侃侃而談當時跟著村長做社區營造的趣事,誰也沒想到其中有件事竟意外地成為他職涯的轉捩點。

某回陳偉誠負責向環保局申請社區清掃的經費補助,他整理簡報和資料做足準備,不料最終沒能獲得支持,整個社區後續一整年便無人前來清掃整理。有了那次的經驗之後,陳偉誠深刻體會到如果只靠申請經費做社區營造,能運用的資源始終有限,一旦補助結束,社區舊有的問題又會再度浮現,一切都將打回原形。

陳偉誠畢業後選擇回到湖口創業,成為青年返鄉的先驅。

「我不要這樣,我決定要回來創業!我家做炭,那我用大部分時間協助維持住這一條路,其餘時間我做創新,用製炭過程收集的木醋液開發清潔用品。」幾年內陳偉誠開創「木酢達人」品牌,利用家裡原有的木作和製炭剩餘木料翻轉事業版圖,以企業的經濟基礎和資源,投入湖口的地方創生。

湖口製炭其來有自 從枯危木開創林業新模式

為了對家鄉有更深入的認識,陳偉誠曾與元沛農坊合作進行在地的調查研究,意外發現湖口老街往南的一大片山林地,其中有將近6成是相思樹。進一步比對史料後發現,臺灣在日治時期作為日本重要的戰備島,其中對於木材和木炭等物資有大量需求,在大窩口(湖口舊稱)一帶廣植相思樹供作木炭原料,今日在湖口看見林業和炭業的蹤跡,其實早有脈絡可循。

有了史料印證湖口的地方特色,陳偉誠更加確定要在湖口推動林業的決心,但這一步該如何邁出?自1900年代起,臺灣原始林禁伐已超過30年,期間連帶影響人工林疏伐陷入停擺,至今放眼望去,一枝一木皆有其隸屬的機關管理。失去了最重要的料源,林木相關產業,包含木農、木匠、木雕工藝、車木廠……產業鏈層層凋萎,產業人才出現嚴重斷層,陳偉誠也大膽推估,從前林業昌盛的鄉鎮,如今可能都是面臨人口流失、急需地方創生的地區。

早在日治時期,臺灣木炭產業已有深厚的發展,卻趨於沒落。木酢達人和林試所試驗開發炭盆栽等新產品,為炭業發展尋求新路。

面對臺灣林業困境,陳偉誠思忖著如何重新建立新的林業模式,在不砍伐湖口後山這些林木的前提下,他靈機一動,想到利用修枝、枯危木來發展林業。

從「母樹不變,用修枝就可以創業」的理念切入林產業發展,乍聽之下有點異想天開,但陳偉誠帶著我們思考,光是大都市每年因颱風前夕修剪的行道樹修枝就不計其數,而這些修枝之後唯一的途徑就是送進焚化爐燒燬,更不用說眾多校園每年必須花上大筆金費修整校樹,再加上一筆運送費處理善後,為師生擋風遮蔭的校樹一時之間成了校方的經濟重擔。

「假設教育局一年花1,200萬的經費在處理樹木,而且砍完是燒掉喔!如果我可以幫你省下後半段處理修枝的費用,前半段你照常修枝,接著我用這些料源幫你做成木桌椅回送給你之類的,學生還可以從中體會自然資源善用的意涵。」

回收的木材會先放置於戶外 9 個月,讓其自然乾燥定型。

嘗試過各種管道尋找木材料源的陳偉誠,首次與校園合作便是從自己的母校國立清華大學開始,「當時我就開小發財車去收,結果學弟看到我們的裝備傻眼:學長,不是吧,人家都是用抓斗資源回收車來載欸!我眼看這麼大的樹幹可以帶走很開心,但根本抬不起來。」

回想起那段的糗事,陳偉誠忍不住放聲大笑,不過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木頭能夠回收充分利用,也許正因為這股傻勁,地方企業能量成功跨域和學界連結,開啟一段新的產業模式。

找到你返鄉的理由 到青年工作站找出回家的路

為能將企業資源帶動地方發展,建立青年留鄉、返鄉創業的支援體系,陳偉誠成功申請到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補助,成立「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地方青年工作站」(以下簡稱湖口工作站),以自身經歷編製出10堂課程,分享湖口特色、介紹地方創生概論,甚至請來專家學者分享森林價值等等,讓有興趣的夥伴前往參與。

然而就在看似課程順利舉辦、湖口地方創生將會成功推展的美夢當中,原先滿心期待的陳偉誠覺得似乎哪裡不對勁,直到有天他終於聚焦出內心的疑問:「地方創生真的可以靠辦講座的方式做到嗎?」

這個疑問像石子穿透平靜的湖面,掀起巨大的漣漪,想通的陳偉誠才驚覺自己先前完全搞錯青年返鄉的關鍵因素,「你會想返鄉地方創生的原因只有一件事,就是你想念家了。你想念你爸媽、你想念以前常吃的早餐店,或是附近的籃球場。都市生活步調太快了不想待下去,賺的錢都在繳房租或貸款等等。那一種渴望,才是你真正想返鄉的理由。」

在湖口工作站可學習到木作的每個環節。

於是陳偉誠重新將湖口工作站的多數課程改為免費的木作教學,從挑木頭、磨木頭、上漆、丈量尺寸、拼接木板、組裝、操作大型加工機具……每個環節毫不藏私地傳授,且依照每位學員的喜好與能力,提供客製化的課程進度。此外,每位學員因方便前來參與的時間不一致,每次能執行的進度也不同,湖口工作站給予最大彈性的授課時間,現場隨時有工匠師傅指導,只要你前來,就能立刻接續先前的學習內容。如此扎實且便利的教學模式,目的就是為了幫助返鄉青年擁有支撐收入來源的技術,順利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雖然湖口工作站最大優勢在於木作,但陳偉誠話鋒一轉,坦言來到這裡不一定要學木作,「你想學什麼我教你,或是幫你媒合。如果你想學砍樹,我找樹藝師讓你跟著他學;你回來想開早餐店,我幫你找地點。能幫的我都會盡力去促成,因為我想讓你在湖口能活下來,不過必須由你告訴我回來想做什麼。」

陳偉誠進一步說道,他曾看過青年返鄉務農,卻因為農務的收入只夠支撐青農夫妻兩人的開銷,造成原先從農的父母不得不退休的窘境。他建議返鄉接家業的青年要有把產業內容加值拓寬的想法,才能創造機會容下更多人力和發展的可能性。

建立完整產銷途徑 以商業模式帶動地方創生

平常在湖口工業區上班的林宸緯,從2021年底開始參加木作課程,現在只要下班一有空就會往湖口工作站跑。除了免費的學習環境和彈性的時間安排,湖口工作站會指導每位學員製作兩張椅子,一張椅子讓學員帶回家,另一張椅子交由工作站販售,賣出的費用還能回饋給學員。

「ReWood 森林循環」保留原始的木頭形狀,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左半圖為右邊作品俯視圖。(圖片來源/木酢達人)

與學員分潤的經營模式,吸引林宸緯將兩張椅子都交由湖口工作站拍賣,「當你成品做出來,而且有客戶需要你的椅子的時候,你會很有成就感,所以會越做越喜歡。」他滿心歡喜地說道。

為了將工作站和學員的成果變成具有銷售力、定價能力的能量,陳偉誠創立新品牌「ReWood森林循環」,透過臉書粉絲團傳遞林業循環精神,同時詳細介紹每件獨一無二的木家具和販售,並且以商業經營的方式鎖定客群下廣告,試圖讓每位學員的心血都在有緣人的螢幕前曝光。「我真的下重本跟他拚,每篇貼文我都會放入一點工作站的訊息,就是要刺激想回家或想賺錢的人加入。」從料源、技術再到銷售,湖口工作站建立起完整的臺灣木作產業鏈,也為每一位願意參與的學員鋪設一條返鄉後的生財之道。

對此林宸緯切身感受地表示,「ReWood的營運模式讓每個用廢棄林材製成的作品順利賣出,我們就可以做更多,用心製作的師傅和學員也會跟著賺錢,對於在地的人和地方發展都是有幫助的。」

投入社會公益與教育 激盪出多樣化的合作方式

湖口工作站從2021年6月成立至今,已有超過500人報名前來學習,其中有7位學員留在工作站持續精進技術和生產製作。對此成績,陳偉誠給自己一個肯定,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本業,願意留下來兼做木作實屬不易。他也特別讚許目前的工班夥伴實力堅強,除了湖口工作站本身的產品要製作,陳偉誠也安排工班免費協助中低收入戶做家具和室內隔間,以及老舊木家具維修,製造機會磨練工班技術,同時做公益回饋給社會。

林宸緯(左)、石祐綸(中)、葉慧萍(右)三位不同背景的學員,都在木作中找到樂趣。

在湖口工作站學習超過1年的葉慧萍,是留下來的其中一位學員,回想起當時剛離開職場,但仍希望擁有一個技能可以謀生,正好看見湖口工作站的資訊而加入。花了一段時間認識木頭和學習技術,如今她最擅長的環節是打磨和上漆。而在學習過程中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師傅身上看見「每塊木頭都是寶」的精神,曾經她拿到一塊短矮又有缺陷的木材,心想這還能做成什麼有用的東西,但師傅依然花費心思找出這塊木頭的可能性,告訴她可做成展示桌放置盆栽或飾品,製作完成後果真受到眾多消費者喜歡,這下她才明白ReWood要傳達的概念,原來「所有的資源都是可以再利用的,而且大家是可以從中獲利的。」

近年陳偉誠也積極將愛樹惜木、林業循環的理念推進校園,新竹縣新豐鄉福龍國小前校長陳昶澤長期以環境教育、循環經濟為基礎推展校本課程,某回因為循環經濟的議題和陳偉誠搭上線,擁有共同理念的兩人一拍即合,在校內共同合作舉辦多堂林業相關的課程,包含結合藝術創作的炭染和製作苔球,以及讓學生親身體驗攀樹、修樹。

ReWood 透過攀樹和製作苔球等等課程,將環境教育、廢棄物再利用的精神帶入校園。(圖片來源/木酢達人)

陳昶澤認為,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自然能在心裡留下種子,也觀察到學習樹藝的孩子在手做和植物辨識能力上更具優勢。他也鼓勵陳偉誠將ReWood利用廢棄物再造新價值的精神做大,把善的循環擴散出去,帶動更多地方成長獲益。

建立模式,期望成為典範 懂得分享才能地方創生

對於地方創生和林業循環的發展,陳偉誠的眼界不僅僅著眼於家鄉,未來更期望將ReWood的經營模式擴散到其他縣市,特別曾是林業發展重鎮的地方,ReWood品牌的行銷能力,加上從湖口工作站學習後向外發展的師傅,陳偉誠有信心能帶動地方新的創生機會和人力投入,「我就是想要做成典範,未來ReWood可能是發展成『ReWood-花蓮』、『ReWood-新豐』等等,用當地的料源在當地製作,並且透過地方創生返鄉的師傅教導,有符合ReWood的精神你就可以做。大家都讓修枝、枯危木變成資源,變成臺灣自己的木料,這樣多好!」

今年剛加入湖口工作站學習的石祐綸目前就讀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原先是對於碳權、綠能等議題感興趣而前來工作站看看,後來也漸漸對木作產生興趣。石祐綸表示,ReWood理念很符合他的想法,並且對ReWood經營模式有諸多好奇,期望習得後,未來能應用在其他領域和需要投入的地方,而這些展望正好與陳偉誠的想法不謀而合。

回收的木材除了做成大型家具,也可以變成精巧有趣的文創商品。(圖片來源/木酢達人)

「如果ReWood不要做地方創生,我把它當作私人企業經營,學員和師傅全部變成自己的員工,是可以用這套模式直接賺錢的!但對整個地區發展而言沒有未來,這樣就不是地方創生了。我希望是一個有機的發展,學員進來學習,之後你也許會開一個油漆坊、木工坊,我想讓你擁有自己的創業。」陳偉誠表示,目前培育的學員未來也可能不再是木工,而是擔任老師的角色,到其他地方指導別人,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也許再過個3、5年,會看見他們一夥人全臺跑透透傳授經驗的畫面。

學員從兼職到創業;企業從個人獲利,到地區的整體發展;創生能量從湖口,擴散到全臺各地,這是陳偉誠想望的地方創生藍圖,也是私人企業投入地方創生的現在進行式,未來的成果令人拭目以待。也期待有更多企業與地方發展結合,交織出無限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關係人口的多元路徑:農村地方創生手冊》

文字:陳玠廷、陳品穎、蘇之涵、陳慧蓉、張哲誌、張宸邦、張宇忻、黃性男、王慧瑜、林媛玉、李佳芳

審定:蕭崑杉、曾旭正

攝影:吳尚鴻、王士豪

出版: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

本書為2022 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補助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執行之「111 年度農村社會協力發展策略計畫」部分成果。

本文經農傳媒編輯,轉載自農科院出版《關係人口的多元路徑:農村地方創生手冊》,原標題為「以見力創生典範為目標 叢林葉開創地方發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