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73 文章
立法院三讀通過「農業部組織法」草案,農委會升格農業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重點要達到增加農民所得、消費者可買到安全農產品兩大指標。(圖片提供/農委會)

歷35年「農業部組織法」三讀通過 2023年農委會升格農業部系列報導

1988年5月20日臺灣發生大規模農民抗爭行動,起因政府決定擴大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政策,引起部分農民不滿,抗議政府漠視農民權益,史稱「520農民運動」,當時提出七大訴求之一,即希望成立農業部;今年適逢農民運動35周年,農業部可順利成立,意義重大。

檸檬皮與狼尾草混合,透過特定製程與發酵可調製成青貯料。(攝影/吳尚鴻)

肥水不落外人田 臺灣循環農業無廢棄 臺南八翁推首座酪農區示範場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輔導民間業者,於臺南柳營八翁酪農區推出全臺第一個「酪農區循環農業場域模式」,示範以農副產物製作青貯料飼糧,利用在地畜牧生成的沼液施灌牧草地,以及研發製作有機蚓糞肥等環境友善之循環利用。

澎湖的「稜角絲瓜」等地方特色農產不同於臺灣本島,迷人風味與特殊口感遠近馳名。(攝影/柯金源@數位島嶼 CC BY-NC-ND)

維持菊島的獨特風味!澎湖嘉寶西瓜與稜角絲瓜品種選育

近幾年「類出國」觀光策略,使澎湖成為最佳海島度假勝地。雖然水資源困乏,冬天溫度及日照低,且伴隨強大含鹽分的季節風,澎湖地區仍有數種知名特有瓜果,如嘉寶西瓜及稜角絲瓜等,其特殊風味與口感遠近馳名。然而近年嘉寶西瓜與稜角絲瓜生長情形弱化,造成果實品質降低,需要強化品種迎向挑戰。

「陳阿公」(右)陳榮昌是深溝率先從事友善耕作的老農,也曾長期擔任水利小組長、擔任三官宮主委為地方服務,為青農學習農事、融入深溝都給予極大幫助;吳佳玲(左)是最早進入深溝耕作的女青農,成立「有田有米」品牌,離開深溝後持續務農,並請阿公契作稻米。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 (上):如何待在農村?土地事與人情事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賴青松定居深溝後,「台灣農村陣線」出身的吳佳玲,是第二批進入深溝耕作的青農。十年多前她向陳榮昌阿公租田地、租房子,不到兩年時間,租田面積從兩分地一下擴張到幾近四甲,進而成立品牌。深溝青農友善耕作的領袖陳榮昌,與最早踏進深溝的女青農吳佳玲,跨世代的兩位農民對談,來自現場第一手說法。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 (下):務農如同創業,田間事與賺錢事

吳佳玲:來務農手邊一定要先有一筆資金比較好。這筆資金夠你一、二年沒有收入情況下,還可以生活的資金。種田前需要做功課,最好每個作物都試看看,試一下哪個作物比較適合自己做。

陳榮昌:很會種田的專門管理田,找人幫忙找銷路賣,分工合作,自己一個人要賣米又要種稻很累。很累不專心,面積無法做多,管理也不好,收成也就不好,就不賺錢。

【農業相對論】給新手青農的種田36問──談友善耕作、人際關係,時間管理及更多

深溝青農友善耕作的領袖陳榮昌,與最早踏進深溝的女青農吳佳玲,兩人對務農觀念、農事管理有何不同概念與追求,一名農婦又是如何在農村立足?跨世代的兩位農民對談,來自現場第一手說法。36個提問,習得36「技」闖農業。

七股頂山賞鳥亭成為黑面琵鷺主要棲地。

國土活化新方向 國產署跨足生態保育創造臺南七股光電與環境雙贏

綠電開發如何兼顧生態環境,是臺灣近年重大考驗,近兩年台電為確保穩定供電,積極發展再生能源,推出國內首座百萬瓦(MW)級「光儲合一」、結合太陽光電場與儲能的臺南鹽田光電儲能園區(南鹽光儲),坐落於臺南七股區鹽灘地,今(2023)年初風光上線,緊鄰不到1公里距離的七股頂山賞鳥亭,在冬季灰色氣息中,透過望眼鏡觀察到大量黑面琵鷺聚集棲息與覓食的熱鬧場景。

經過捏塑、烹煮,不同材料的魚漿製成魚丸、阿給、田不辣、吉古拉等各式美食小吃。(攝影/汪正翔)

甜不辣、阿給之名暗含文化交流!舌尖上的魚漿家族變奏曲

「魚漿」常見於生活中,在臺灣被用於製作各式美食小吃,但教育部辭典卻沒有收錄「魚漿」一詞,究竟「魚漿」一詞從何而來,又如何藉由人類的巧手被製成一道道料理,經過哪些演變才成為現今應用廣泛的魚漿家族?本文節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將帶你一同認識魚漿的百變面貌。

臺灣賞櫻何時開始?櫻花能作行道樹嗎?阿里山百年老櫻樹見證歷史 

臺灣自日治時期開始,因阿里山森林的開發契機,陸續展開櫻花種植計畫。而今,也保留數棵珍貴百年老櫻花,可以說是臺灣重要歷史自然資產。然而,阿里山的百年染井吉野櫻,近年飽受簇葉病害侵襲,瀕臨枯死危機。所謂櫻花簇葉病,為染井吉野櫻常見的病害,藉由空氣傳播感染,不僅影響開花、枝條變形,嚴重時甚至枯死。

研究發現殼色基因和成長基因有所牽連,因此顏色和成長速度可作為文蛤選育的標的。圖為一般養殖業者產品,非選育研究之文蛤。(攝影/王士豪)

養殖文蛤也有育種研究!蛤殼形態和分子遺傳標誌雙管齊下 選育更優質的文蛤

文蛤養殖一直是臺灣貝類養殖的大宗,根據漁業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文蛤養殖面積約8,000至9,000公頃,佔整體陸上養殖面積25%,產量近4.9萬噸,產值約新臺幣40億元,佔總體鹹水魚塭產殖25% 和貝類產值47%;水試所研究團隊利用形態標誌和分子遺傳標誌,針對不同地區成長的文蛤進行殼色分析,並作為育種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