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52 頁
【野放倒數】南安小熊回家倒數計時 黑熊媽媽:現正抓緊時間增胖中
還記得去年7月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被發現的小黑熊嗎?經過9個月的養身體與野訓,回歸山林時間倒數中。農委會林務局23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這項野放計畫,一路以來照顧小熊的黑熊媽媽黃美秀說,小熊已從剛發現時的4公斤重,長到43公斤重,身長也達120公分,目前團隊正在對小熊進行增重計畫,為未來的野放做準備,因為「熊生地不熟」,胖一點就是多帶一些自備糧,迎接新的挑戰。
【腎蕨新品種】台東場育成腎蕨台東1號 植株矮、葉片細緻
台東場助理研究員李文南說,台東1號除了有與魚尾腎蕨葉片一樣的鹿角狀分叉外,植株較魚尾腎蕨矮壯、緊密,高度約30公分高適合盆花觀賞,老葉乾枯後不易落葉,培育至今仍未發現孢子,清理環境相對魚尾腎蕨相對容易。他也說,做為盆花種植時只要使用市售的緩效肥,維持有水份的環境,即使在室內也能生長良好。
【天氣轉熱】魚塭水質要注意! 高市推「水質檢測包」有利自主管理
季節交替之際,魚塭水質管理也要跟著注意,高雄市動保處近兩年加強宣導養殖戶水質自主檢驗行動包,提升漁民自主控管水質的能力,不良件數雖提升至123件,但不良率約佔3成,與往年同期相當。根據農委會防檢局動物疫情3月統計資料,弧菌病、卵圓鞭毛蟲症、潰爛病等全臺病例雖較去年同期少,但天氣轉熱,水質管理也要到位,才能降低養殖物生病的機會。
【東港黑鮪魚】母親節前後大出!估今年將收獲1200尾
「北蘇澳、南東港」兩地第一鮪的到來也象徵臺灣將進入食用黑鮪魚的季節。母親節前後一週,黑鮪乘著溫暖潮水北上,此時肉質肥美,也是「大海送給漁民的母親節禮物」。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表示,因尚未到產量最豐盛的時間,自20日第一鮪進港至23日止,東港捕獲黑鮪僅7尾,拍賣價格1公斤950元,也算不錯。預估今年的產量也會在1200尾左右。
【清脆爽口】美味蘆筍進入盛產期!挑選新鮮蘆筍有4要訣
要驗明新鮮蘆筍有4個觀察重點:基部切口需保持鮮綠、筍尖要飽滿、莖上的鱗片要呈現翠綠或鮮粉紫、嫩莖上的表皮要飽滿有光澤;其中一項若呈現乾癟、褐色,或是鱗片間有明顯間隙,都是蘆筍因存放多日損失水分的徵兆,失水過多的蘆筍,尖部附近還會出現皺紋、偏軟而垂頭。
【綠主張】我們與「農地農用」的距離…很遠?
台灣正面對失控的農地違規、土地管理制度的老舊,土地問題在國家邁向已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凸顯。民間團體在2016年國土計畫法公告施行後,深自體認不能與民間社會脫節,於是自2018年開始舉辦每月1次的全國國土計畫深水區論壇,期望讓民間社會共同面對問題,打造永續的環境與農地。
【沼氣發電】豬糞尿氣味轉化電熱能 全密閉厭氧效能解析
對於再生能源業者而言,較不願意投資小規模養豬場發展沼氣發電,導致小規模養豬場即使自行設置沼氣發電設備,大多為自用,而無法售電。儘管臺灣較大規模養豬場不到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設定2019 年沼氣發電豬隻達200 萬頭,2020年將達250萬頭,2017年12月底,臺灣已有43場養豬場投入沼氣發電,飼養頭數約37萬頭。小規模養豬場雖然易發展沼氣發電,但仍有業者整合區域資源,將豬糞尿轉化為可利用資源。
【樹獺家族】紅橙黃綠藍靛紫 彩虹樹獺家族成軍
因為動作緩慢的特性而在電影中爆紅的樹獺,在地球已經存活6千萬年,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以樹葉為主食,但樹葉營養低、消化慢,因此樹獺減少活動,不耗費肌肉能量的用爪子鉤在樹上。其中,二趾樹獺是夜行動物,白天都倒掛著休息,一天可以睡15至18個小時,動作雖然慢,但只要緩緩地伸長手臂,不移動也能取得直徑2公尺內的食物。
【果實蠅防治】東方果實蠅蠢蠢欲動 誘殺、清園及生物防治三管並下降低危害
漸入夏季、溫度跟著上升,東方果實蠅也蠢蠢欲動,不只是民眾喜愛的芒果、番石榴容易受害,常用於溫補的紅棗,也是果實蠅幼蟲愛吃的食物。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提醒,紅棗不像一般果物可套袋避免蟲害,應趁4月中紅棗樹開花期就進行防治措施:果實蠅誘殺、落果清園及生物防治,降低果實蠅族群數,才能減少紅棗結果期的危害。
【龍鬚菜田注意】氣溫、連續降雨 花蓮農改場發現「蔓枯病」及「病毒病」蔓延
龍鬚菜若受到蔓枯病感染,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植株枯萎死亡,一般蔓枯病約於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生,尤其在連作田、種植過密、通風不良、氮肥過多等情況下,病害發生較嚴重。蔓枯病可藉由氣流、風雨濺散或灌溉水傳播,病原可殘存於病株殘體及土壤中,成為持續發病的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