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農傳媒 第 132 頁
揭密!3種赤眼卵蜂這樣做100%狙殺秋行軍蟲/謝佳宏
赤眼卵蜂為卵寄生蜂,體型通常小於1公釐,眼睛紅色,身體通常為黃橘色,幼蟲寄生於其他昆蟲卵內,藉由取食卵內物質使宿主昆蟲無法孵化而死亡,屬於生物防治應用之寄生性天敵。
食用的臺灣原生海木耳 可望成為高階保健食品原料
海木耳在日本被稱為長壽菜,當中富含多種營養素,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在2012年開發海木耳養殖技術,也有廠商將海木耳做成飲品供一般消費者食用。
微生物科技新星—植物內生菌
面對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糧食安全已成為全球重要議題。依據聯合國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指出,因氣候異常對農業生產造成負面影響,全球飢餓狀況在過去3年不斷惡化,已回到10年前的水準。
微生物生技當道 畜產副產品成寵物救星
依據統計,臺灣每年屠宰的豬隻750萬至800萬頭,部分雜碎部位,因衛生考量較少被食用,每年產生不少廢棄物。
食材變醫材、創新加值!小豬皮萃取生醫大商機
楊啟裕博士指出,「天然高分子醫療產品的原料大多來自於牛或豬的皮膚與肌腱部位,但近年來因為狂牛症的關係,歐盟已全面禁止利用牛皮萃取膠原蛋白,轉而使用豬皮。」
【副產品加值再利用】 廢棄菱角殼變身黑元寶 迎戰高齡社會老化問題
每到秋風颯爽的時節,便迎來菱角的盛產期,一直以來,臺南官田栽種菱角產量全國居冠,每到秋天更呈現出一片農忙樂田園景緻,使「菱香舟影」景緻成為新南瀛八景之一。
農村現場:巴拉刈爭議背後的劇毒農藥管理,才是關鍵
編按:原文報導為2017年5月16日刊出,由於文中首兩段提到禁用巴拉刈的日期為當年7月,及後延至2019年2月1日,後續農委會經過研商,為降低衝擊,正式禁用日期為2020年2月1日
關注農藥自殺案背後被忽視的農村社會問題
編按:原文報導為2017年5月18日刊出,由於文中首兩段提到禁用巴拉刈的日期為當年7月,及後延至2019年2月1日,後續農委會經過研商,為降低衝擊,正式禁用日期為2020年2月1日
解析「巴拉刈」禁用爭議
巴拉刈究竟是什麼樣的農藥?為何普遍應用在農業?農傳媒帶您了解。
強化健康飼養 具抗生素替代物發展趨勢
消化道疾病是家畜、特別是豬群的高發性疾病,同時是安全養豬的「隱形殺手」。傳統豬農的作法,是讓豬隻施打抗生素,但這種方式卻可能會致使豬隻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