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藥自殺案背後被忽視的農村社會問題

文、製表、首圖攝影/ 農傳媒編輯部

編按:原文報導為2017年5月18日刊出,由於文中首兩段提到禁用巴拉刈的日期為當年7月,及後延至2019年2月1日,後續農委會經過研商,為降低衝擊,正式禁用日期為2020年2月1日,為免讀者混淆,重刊報導把最初提及時間點的兩段拿掉,其他內容並未刪改。原文作者為趙敏、攝影黃世澤、製表柯皓翔

巴拉刈是許多農民習慣使用的除草劑,農委會管理分類上屬於劇毒農藥。根據《內科學誌》刊登的「巴拉刈中毒的治療新進展」,僅4毫升的巴拉刈24%原液就可能造成急性症狀,服用巴拉刈會在肺臟產生毒性的活性氧自由基,對肺部造成嚴重傷害,大部分無法恢復,最後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近來也有專家學者提醒,哺乳類動物實驗中,巴拉刈被發現有造成巴金森氏症類似的神經學退化風險,但國際尚未有定論。

根據衛福部公布2015年國人十大死因,自殺是國人死因第11名,有3,675人自殺身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陳映燁與衛福部心口司、統計處與自殺防治中心合作,搜尋死亡證明上的文字,發現在2015年共479位農藥自殺身亡者中,載明因巴拉刈中毒的有209人,是臺灣致死的首要農藥

但陳映燁認為,這樣的數字可能被低估,因為臺灣的自殺統計系統是採疾病編碼分類,所有農藥中毒都被歸在同一類,不會區分是使用哪一種農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任陳映燁。(攝影/趙敏)

自殺企圖者九成有機會救回,喝農藥自殺者大多是一時衝動

許多人質疑,難道禁了巴拉刈,想自殺的人不會去找其他工具嗎?有人燒炭自殺,是否也要連木炭都一起禁?

對第一線接觸自殺患者的醫師而言,自殺固然有許多可以使用的工具,但巴拉刈最可怕的是致死率高達6成以上。

陳映燁曾統計臺北市多家有收治急診的醫院,因自殺企圖(有自殺行為,但未成功)送至醫院急診處的多達7、8000人,一年後真正因自殺死亡的人數比例卻小於2%,「表示有9成自殺企圖者,最終能獲救。」喝巴拉刈卻沒有解藥。

自殺可粗分成「衝動型」和「心意已決型」,陳映燁曾對使用農藥自殺和其他方法自殺的存活者進行研究,觀察「衝動性量表」,發現農藥自殺被救活者因衝動使用農藥的比例較高。

也就是說,許多喝農藥自殺者並非心意已決,可能只是衝動時身邊剛好有農藥,但若不幸喝的是巴拉刈,存活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陳映燁在實習期間和現在擔任精神科醫師時,都曾看過因衝動而服巴拉刈自殺者痛苦的面容,有些只是情侶之間小吵架,雖然到院時已和好如初,但服用巴拉刈需馬上送加護病房。

根據她多年研究與觀察,針對衝動型自殺者,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限制高致命性的自殺工具,以農藥輕生為例,限制劇毒性的巴拉刈,可降低農藥自殺死亡率。

陳映燁指出,根據《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刊登臺大公衛學院與韓國和英國學者的研究,韓國農藥自殺率在2011到2013年間減半,從每10萬人5.26人變成2.67人,與依照2003到2011年自殺率趨勢所推估的自殺人數相較,2012年全面禁用巴拉刈,2013年農藥自殺人數較該年原先推估數減少847人,相當於農藥自殺率減少37%,且非農藥自殺率並未提升;斯里蘭卡禁用巴拉刈後,農藥自殺率也下降。

「當然很多人會說,真的要死的人,禁了農藥還是有其他方法可用,但是我們研究,大部分都不是心意已決,只是一時衝動。」陳映燁說,應再給自殺者一次(求生)機會。

至於心意已決型的自殺者,陳映燁認為,就算再怎麼禁還是一樣,但如果不是服劇毒農藥巴拉刈,至少還可能獲救,增加社福醫療資源介入的機會。

衝動自殺的背後隱藏農村凋零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陳映燁在「縣市自殺方法別死亡率差異分析對自殺防制之啟發」簡報中,以2006到2008年各縣市最主要的自殺方法來看,農業人口較高的鄉村地區,高齡長者較可能使用農藥輕生。

,巴拉刈,農藥中毒,自殺率,巴金森氏症,農村,禁用,農藥

許多高齡長者看似一時衝動喝農藥,但其實可能早有前因。雲林縣老人福利保護協會理事長林金立舉例,曾有一名住在雲林元長的老農,和家人爭吵後喝巴拉刈自殺,「他其實知道巴拉刈很毒。」家人爭吵只是自殺的引爆點,長期以來農村凋零、社會參與度低,才是農村老人自殺的遠因,「衝動自殺都是其來有自。」

林金立長期在農村照護高齡長者,他觀察,農村蕭條、家人不在身邊的孤獨感,是造成高齡長者自殺的重要原因,而且農村社區活動、資訊流動較低,就醫意識相對不足。

陳映燁補充,鄉村環境相對保守與壓抑,一旦長者有精神相關困擾,可能難以與家人討論或求診。

除了討論禁用巴拉刈,加強農村關懷據點與互助系統也是關鍵

陳映燁認為,在國家發展與人權意識提升的今日,除了禁用巴拉刈是國際趨勢,管理農藥也是可參考的方向,例如農藥行人員在販售農藥時落實登記制,也可多留意買者是否為常客、是否符合使用季節等。

此外,社福與醫療資源介入農村,才有機會從根本改善農村高齡長者自殺問題。陳映燁提到,目前全國雖然有自殺防治中心,但是鄉村社福與精神醫療資源普遍不足,或可能因交通不便、通訊不便、居住分散而受限,導致長者有憂鬱傾向或其他精神疾病時,難以向外求援。

林金立則建議,社會應更認識、理解老人的身心健康,加強社區關懷據點和互助系統功能。他也強調,旅居在外的家人如果只是不定期回來關心,長輩不知道下次要等多久;若固定頻率,例如一個月探視一次,比較能消除孤獨感。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註:首圖照片非本篇文章所述之當事人,僅為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