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傳媒

農傳媒 image
  • 4081 文章

【保鮮有訣竅】漁獲水產冷鏈保鮮法:氣冷最慢、綿綿冰快又有效

水產品捕獲後品質劣變之發生是無法避免的,但是其劣變速率卻是可以低溫控制與透過良好的作業而使其減緩或降低至最低程度,因此全程保鮮是必要的,即從捕撈(源頭)至消費者(餐桌)。

【綠主張】給孩子的禮物──廚房裡的真食學習之旅

起初,我的廚房知識大多得自母親;尤其是婚後,為人妻、人母為家人備餐,更依賴母親的廚藝傳授。然而,這世界變化太快,愈來愈多的速食產品、食品添加物、基改產品……,許多食農與料理知識不得不與時俱進。從母親而來的知識在觀念上或許傳統,卻十分激勵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堅持捲起袖子洗手作羹湯。因此,食物成為一場無言的對話,把三代的情感傳承下去。

【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動物保健產品試驗與市場評估服務

畜牧產業為了維護家畜禽健康及發揮動物生長潛能,會在飼料中添加具有功能性的飼料添加物(例如益生菌及植生素),但只憑個人的經驗法則使用這些產品,往往只能說在飼料裡加了這些好料,「感覺上」能讓動物長得快、長得健康,卻無法得知怎麼使用是最佳配方,更無法了解使用之後的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因此,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簡稱農科院)在「飼料添加物產學研聯盟」的基礎下,訪查聯盟成員從產品開發到上市時可能遭遇的困難,建立「飼料添加物研發及試驗技術服務平台」。

受疫情拖累 日本生鮮農產量縮價漲、和牛卻創5年價格新低

由於中國大陸爆發武漢肺炎,管制人車移動,造成農產品收穫與流通停滯,致使日本2月自中國大陸進口的洋蔥及胡蘿蔔數量大幅減少,緊急調度供應商以國產蔬菜供應國內市場需求。不僅如此,疫情的爆發也連帶影響日本國內消費縮減,導致日本和牛與豬肉價格處於5年來的最低水平,多位市場觀察家皆表示,短期狀況仍不樂觀。

【無毒農知識+】枇杷膏不用枇杷做?枇杷的趣味冷知識記起來

有人覺得枇杷農藥殘留多不敢吃,有人覺得剝皮很麻煩不想吃,但其實枇杷果肉柔軟味道甜美,營養價值豐富,絕對榮登春季必吃水果之一。本篇文章將帶您認識臺灣枇杷的小知識,包含挑選、保存、枇杷膏DIY做法等等……。

【保鮮有訣竅】7招漁獲低溫術 防變質讓水產品鮮度不流失

魚介類的價值取決於新鮮度(freshness),利用低溫貯藏可抑制酵素活性和腐敗菌的繁殖,減緩水產品自家消化作用及其脂質的氧化、非酵素性褐變等化學反應速度,而降低腐敗速率,使魚介類在貯藏期間仍能保持優良的鮮度與品質。因此溫度對於調控魚介類鮮度扮演重要角色。

【無毒農知識+】即將步上烏魚、白鯧後塵?你不知道的白帶魚二三事

臺灣本土的白帶魚分布在東北部及西部海域為主,為臺灣人從小到大的家常魚,主要棲息於沙泥底質的海域,屬於暖水性的近海洄游魚,春夏之際會成群北上到東海,是最容易釣獲或捕獲的季節,常見的白帶魚來源除了本島、還有越南、印尼、非洲等進口白帶魚,都是白帶魚本土跟國外有什麼差別呢?

百位專家聚焦農業議題 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仍為首要科技策略發展

有鑑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2008~2011年期間推動2025年臺灣農業科技前瞻活動,迄今即滿10年,細心檢視仍有部分科研議題尚能完全實踐。尤其近10年來,陸續有生物經濟、循環經濟、健康保健、冷鏈技術等跨域研究結合農業科學,因此,臺灣農業科技前瞻發展方向仍須建立國際學習標竿及考量我國自身產業發展環境,滾動式進行研究議題與主題研究方向的修正,探索過往熱門的農業議題至今是否仍聚集同等的研究量能、又有哪些是具有前瞻性的議題,以接軌未來趨勢。

魚粉替代原料開發 頂絲藻潛力大創造循環經濟模式

隨著海洋漁業資源減少,水產養殖成了人類消費水產的替代選項,然而水產養殖飼料中占比約40%的「魚粉」,大部分是來自海洋捕撈中的雜魚製成,因此魚粉也受海洋資源枯竭影響,成本逐年提升。

植物也有保母?惡劣環境下 植物之間的共生共榮

人們長久以來認為,植物跟動物一樣在自然界永遠處於彼此競爭的狀態。來自樸茨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ortsmouth)針對惡劣環境植物所進行的新研究顯示,成熟的植株會幫助較弱小的植物,使植物聚落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