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小路

鄉間小路 image
  • 1917 文章
老闆十四歲兒子的墨寶,裝框使用數年至今。

【菜市人生場】三民街的乾女兒──高雄三民市場

我出生以前,爸媽曾住在三民街附近,我卻遲至年近三十,才發現它的好(吃)。

傍晚,來到這當地人都親暱稱它「三民街仔」的小路,兩側攤販排得滿滿:燒肉飯、燒麻糬、燒馬蛋、意麵、黑輪、蝦仁羹、當歸鴨、粉圓冰、檸檬汁,露天小攤做食物不馬虎,動輒開業數十年,是不少家庭至少兩代人的共享滋味。

賣香菇雞湯的老闆,身材激瘦、頭髮蓬爆,緊身褲與白布鞋,和音響放送的迪斯可舞曲、英文老歌十分搭配。

位在外垵山頭上的三仙塔,具有鎮風擋煞的功能,守護出海漁民們的安全,祈求豐收平安。

【菊島喫風土】鎮風鎮雨鎮人心:石敢當的多種樣貌

澎湖人對於神靈的崇敬,從日常生活中的「石敢當」就能窺見一二。

老一輩的人敬天尊地,常以信仰的神靈作為規範行為的準則,漸漸養就人們對未知的恐懼,與敬畏大自然的態度。在澎湖四面環海、冬季風大浪高的特殊地理環境中,石敢當的存在,便是幫人擋去災厄。從現代角度來看,晚上太黑怕出門會危險,所以警告「亂跑會被鬼抓走」;冬天風大要小心,便在風口處建石塔提醒人們當心;不希望村民跑離村里太遠遇險,就在四周建造「五營」限定範圍等等。

媽祖回鑾當天,白沙屯擠滿迎接的信徒。

【神明好農情】旅行的意義,媽祖最懂

自古蓋廟靠勸募,然而跟著白沙屯媽祖進香居然被「勸吃」,若不加以說明的話,大概要以為來到哪個夜市一路被推銷。

白沙屯媽祖年年到北港進香,據新聞報導,今年跟著「粉紅超跑」走的人特別多,將近十八萬人報名香燈腳(白沙屯拱天宮對進香信徒維持的傳統稱呼),創歷史新高。加上其他跟著走的信徒,一起跨越苗栗、臺中、彰化、雲林四個縣市,粉紅炫風帶起的流動實在很驚人。

茶桌上的話題從茶園經營不易,聊到早期原住民運動,大哥拿起吉他現場彈奏,說他們以前就是白天抗爭,晚上唱歌。

【四方茶話】茶桌上,唱歌給茶聽

前往塔塔加的第一天,天氣很好,山上已有管制,因為分岔路通往賞花勝地草坪頭,我們朝另外一條開去,繼續往阿里曼大哥指示的茶園方向前進,結果,一開始就走錯路。

車辛苦開進高草叢、坡度極陡的山路到達茶園,沒看到大哥,大哥說我們走錯了,跑到對面別人的茶園了,大哥要我們開下山再開過來,又指示了半天,終於走對路,大哥一邊在電話裡鼓勵我們:「加油快到了,我已經聽到你們車子的聲音了。」

東卯山步道看松鶴部落。

【山路食藝】一份法式吐司的距離

臺中有一路一五三號公車,頭班清晨六點,我偶爾會搭這班車到谷關。週末搭這班車的幾乎都是登山客,很快就把整臺車塞滿。他們個個全副武裝,一包一杖,空間感往往比平時更窄小。

別忘了,人之間有一條線,幽微但明顯,無形卻燙手。

偏偏登山又有一種奇妙的效應,會讓邂逅的人模糊那條劃分距離的線。

那天我要走德芙蘭步道上東卯山。坐在靠窗位置,背包放在大腿上,鄰座是位目測六十歲左右的大哥。

【山羌交友記】回歸塵土

連假期間,和友人們討論要不要去爬山,扔了兩座山進群組,一座是東眼山,一座是法鼓山;考慮到連假過後的開工,大家決定一起上法鼓山走走,感覺爬完腳不會太痠痛,是個放鬆的健行行程。

雖然我家在三芝山上,也一直聽聞過法鼓山,但從沒去過;剛好友人認識法鼓山的師父,就帶我們一起上山去走走了。

上山之前,我就聽過法鼓山長期推廣「植存」,想想,自己也來到經歷越來越多離別的階段,去預先做點功課也好。

《鄉間小路》2024年4月號 臺食新味

生活在臺灣最特別之處,是日常混搭著各國移民文化,街邊巷口常見的東南亞超市,異國餐廳與食攤選擇多樣。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飲食文化、食材需求,以及定居在臺從農的新移民人口,正在為臺灣農業寫出一頁嶄新篇章。

根據移民署資料,現移居至臺灣的新住民中,除中國外,以來自越南和印尼比例最高。「臺食新味」著眼於此,以這兩國為開題,帶讀者走進地方農村產地,探訪三位原國籍越南或印尼的新住民、青農。

越南湄公河。

【國情指南】越南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儘管胡志明市廣為人知,但其實越南首都是河內。

雖說越南一向給人濕熱印象,不過,因全國緯度不一,各區域氣候也有所不同。北越如河內一帶,氣候與臺灣屏東、高雄等南部城市類似;冬季最低溫約至十℃,夏季則可能超過三十八℃。胡志明市以南的南越,則長年都維持約二十六℃至三十五℃的熱帶氣溫。中越如峴港、順化等區域,雖然氣候變化不明顯,但仍可以感受到些微四季變化。

翠園越南餐廳的熱門料理。

【鄉間食堂】經典越味,清爽不敗

一九七六年原「翠林」於臺大公館創辦,一九八〇年代陸續擴店,有了「翠園」、「翠薪」以及新的「翠林」越南餐廳,創始店也就此功成身退。從奶奶、父親林志明到如今的三代目林斯揚,專注傳承越南料理的清爽風味,堅守幾十年來的食物記憶與品質水準,使得此一家族餐飲企業,成為臺灣聲名遠播的越南菜老店之一。

美濃的野蓮田裡,黎柏杏掌握命運,淘洗出一方越南水域。

【餐桌上的產地】綠金野蓮,餐桌前的越南風景

「野蓮出庄,野蓮出庄/粄仔店紅到海產擔/炒嫩薑/脆又爽……」提起野蓮,你腦中浮現的是林生祥獨特嗓音下客腔濃厚的〈野蓮出庄〉,還是熱炒店必點、油鍋滋響爽脆清甜的美濃特色野菜?是〈關雎〉的「參差荇菜」,抑或烈日下露出水池的幾顆人頭?正式名「龍骨瓣莕菜」的野蓮,無疑已從早期不起眼的水塘野菜,躍身成「後菸葉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的美濃之光。你可知,就野蓮農黃詞偉所言,其中支撐整個產業的幕後功臣,百分之九十五是越南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