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白之衡
久聞東埔愛玉亭大名,但那次我和兩位朋友相約從東埔攀登郡大山時第一次到訪,早上還不到七點抵達登山口,看到斗大的「古道愛玉亭」招牌,還有老闆娘中氣十足的吆喝聲,我才知道原來這家小店這麼早開。
我們的行程避開了車程遙遠又顛簸的郡大林道,捨棄傳統的入門走法,選擇從東埔爬升超過兩千公尺的「硬斗」路線,預計要在山上紮營兩天(雖然出發後才臨時調整成只紮一天),回程則下開高山接回東埔開高巷,走一條小環狀路線。當時不確定幾時才會下山,所以我提議,先吃碗愛玉再上路吧。
愛玉亭賣的愛玉有百香果、檸檬和梅子三種口味,我們正好一人點一碗,天然調製,還看得到果肉和籽,愛玉也隨性切成大塊。如果吃慣甜膩冰涼的夜市愛玉,吃愛玉亭可能不習慣,但起碼這碗天然愛玉不會只吸個三口就只剩下一杯碎冰,更別提它不放糖漿,既不怕膩口,解渴效果也很明顯,身體水分若充足,運動更容易維持續航力。那天我們三人出發不久就發現,那碗愛玉確實幫我們充飽了電。
這趟行程一如預期,將我們狠狠折磨了一番,隔天灰頭土臉從開高巷出來時,我已雙腿發軟,身上的水早就喝光,渴得要命,馬上想起出發前的那碗愛玉,只是若要回到愛玉亭,就得再徒步約一小時回到起點,我們當然沒人想幹這種事,只好悻然離開。
但臨去時沒吃到的那碗愛玉卻讓我一直惦記著,從此只要途經東埔,都要光顧愛玉亭。
細數一下,我一共到訪愛玉亭四回。第一次是登郡大山,第二次是八大秀,第三次是帶朋友走雲龍瀑布,第四次則是從臺東向陽跨過中央山脈抵達南投東埔的南二段。
那趟四天的南二段最令人刻骨,因為我既淋了雨也吃飽了寒風,下山的前一天還在山上狂嘔一頓,直到回到東埔,看到愛玉亭才湧起滿滿的安心感,巨大的飢餓也馬上淹沒我,我連吃了兩碗愛玉,還配了一根馬告香腸加一顆茶葉蛋。
老闆娘本身是不登山的,但和登山客交關久了,路線上各座山頭都如數家珍,山上的情報也一點就通。她向我打聽幾支登山隊的行跡,說這天應該也會有人要下山了。果然吃到第二碗愛玉,就有另一支剛走完八大秀的四人隊伍出現了。我想起自己下山時也在八通關古道與他們錯身而過,老闆娘抓得還真準。
於是愛玉亭突然熱鬧起來,我們圍坐一桌,一人一碗愛玉,談論山上的天氣、路況的好歹、這一兩天發生的山岳大小事,以及各自的經歷。這其實也是愛玉亭常見的景象,無論彼此認識與否,就著一碗愛玉,我們就有說不完的話。
那天我才真的意識到,愛玉亭的存在意義,並不只是為上下山的登山客提供一碗沁涼解渴的愛玉而已,更像是一座可歇腳、簡單吃喝、交換情報的驛站,或者為登山客指引方向、轉換心情的燈塔。
作者 白之衡
文字工作者,癡迷爬山,近期還迷上越野跑。生活中除了工作、下廚、跑步,不是在爬山的路上,就是在下山的路上、前往登山口的路上,或想著下次要去哪的神遊思路上。不意外的話,下半輩子都要奉獻給戶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