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85 頁
【Parirayan交換日記】時代的傳說
大社部落在莫拉克風災後遷村至屏東禮納里,某日在電台廣播聽到某位官員提及現在是「後莫拉克時代」,不知怎麼地心生一股強烈納悶,曾幾何時人們口中災後復建的日子已經來到後半段了?可是站在時間感之外往生活裡頭看,好像才剛開始而已。
【野地生活練習】逛市場,帶回蔬菜小花園
淡水菜市場,是我的廚房、採買食材的主要後台, 走逛一圈,菜籃很容易裝滿滿, 再延伸一點綠意到陽臺的花盆裡,買菜真的不只是買菜。 在冬天的陽臺,組盆小小蔬菜花園, 早餐的吐司可摘幾片生菜加料,煮蛋花湯時剪一點蔥花提味, 在生活的飲食裡,享受一點點的採摘趣味!
【看不見的人】印度洋上的魷釣船
每年 1 月初,前鎮漁港就有近百艘魷釣船陸續啟航,繞地球半圈前往西南大西洋捕釣阿根廷魷魚。「阿魷」是臺灣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烤魷魚、魷魚焿、客家小炒、生炒魷魚、魷魚絲等菜色皆少不了牠,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牠的捕釣方式。
【民俗開講】邁向新生的過年
常言道「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過年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普遍意義上最慎重的時間點,全世界各個族群都有其面對「年」的儀式,堪稱最龐大複雜的節日祭儀。
【大人的植物課】從行道樹到食物森林──城市中的樹木朋友
我們稱都市為「水泥叢林」,這個名詞給人的感覺與「自然環境」看似是截然相反的事物,但事實上大部分城市仍會有行道樹或公園,行道樹的歷史,與城市幾乎一樣悠久,而在都市人口越來越密集的今天,行道樹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形重要。
看他/她如何說再見
從2006年年底進入高雄美濃租屋算起,到現在也已經度過11個年頭了,我從一個隨時隨地得上山下海的環境線記者,搖身一變成了手持鋤頭腳穿雨鞋的中年農婦,在迎接第12個年頭的此時此刻,想來特別有感觸。
籤詩──神明與信徒的對話
籤詩起源於漢代預言吉凶的一種學問,自唐代末年以降,逐漸發展為廟宇將詩句刻寫在籤條上,讓信徒禱告後抽取的型態。
山城裡的蔬食年菜派對──共食團體「共時間」
因為對生命的追尋,讓原本不相識的個體在新北市新店的山頭相聚了。他們合組「共時間」,用Vegan(純素)料理豐盛自己、點亮別人,每次的餐點都是以家人為對象溫柔製作的。過年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他們應邀設計的純素年菜,為我們提供年節團聚的不同想像!
募集一整年的良食美意──「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劉南英
「《聖經》中『五餅二魚』的神蹟,讓我覺得,只要願意給予一點小小的付出,上天要加添的祝福,是你沒有辦法想像的。」這則聖經故事,是支撐著理事長劉南英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也是她當初成立「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美門」)的起心動念。
糕仔──從日常到年節的傳統味
糕仔,既是早期農民、體力勞動者的日常食物,也是年節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正月初九拜天公時,人們會將糕仔仿照碎金、 碎銀的樣態,做成紅、白兩色的「糕仔粒」, 祈求財豐丁旺入家宅,有趣的是,中元普渡的祭品也少不了它,普渡用的糕仔是黃、白兩色的「金糕仔」與「銀糕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