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一整年的良食美意──「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劉南英

文/陳琡分 圖片提供/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 茶山雜糧產銷班

「《聖經》中『五餅二魚』的神蹟,讓我覺得,只要願意給予一點小小的付出,上天要加添的祝福,是你沒有辦法想像的。」這則聖經故事,是支撐著理事長劉南英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也是她當初成立「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美門」)的起心動念。

時間推回到2009年8月,位於阿里山鄉的鄒族部落茶山村,原本以觀光維生,但莫拉克颱風摧毀了聯外道路,也中斷了部落的經濟來源,是八八風災重災區之一。

曾是茶山媳婦的劉南英,人雖然下了山,心卻始終留在山上。風災後,她回部落參與重建。2010年,部落長老安啟信找她討論,一同組織「嘉義縣阿里山鄉雜糧產銷班第二班」。

連結三方需求的新平台

「風災讓很多人家計發生困難,只能接受外界援助。長老認為部落裡有的是健康的人力,還有那麼大的平原放著荒廢,是不是應該來恢復以前的耕作生活?」對於尋找銷售通路較有概念的劉南英,便挑起了協助銷售「茶山良食」的責任,成為產銷班與市場的橋樑。

當時劉南英特別關注弱勢需求、糧食危機與農業 產銷方面的議題。「現行的產銷結構,其實浪費了很多生產者的農產品。」我們時常可見市價崩盤,讓生產者寧願放棄滿園農作,或是盤商收購價遠不符生產成本的新聞,「但你知道總是有需要食物的弱勢者,而另一群生產食物的人,卻因為沒有得到該有的收入,生產的食物被浪費。而很多人願意捐款幫助弱勢者,卻很難確定誰是可信任的平台。」一頭是期望收益合理的優質生產者,一頭是想要找到可靠平台的(金錢)援助者,再一頭是需要食物的需求者,三個端點連結起來,便是美門的基礎概念。

剛開始還是會碰到不知道該怎麼賣的困境,劉南英便試著推一些小範圍的捐贈,獲得不少迴響。「有 個單位買了二十萬我們的禮盒,捐給他們照顧的弱勢對象;也有人認買,請我們代捐。」劉南英的規劃,讓援助者的善意,同時傾注給生產者與需求者。而茶山部落的「良食」,也讓受災戶或弱勢族群,在泡麵與罐頭之外,能真正吃到健康的好食物。

「受災戶,弱勢戶也是人。沒有人能夠每天吃罐頭泡麵,為什麼不能給需求者吃一些好的東西?」

高齡 86 歲班員參與製糖勞務。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