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看他/她如何說再見

從2006年年底進入高雄美濃租屋算起,到現在也已經度過11個年頭了,我從一個隨時隨地得上山下海的環境線記者,搖身一變成了手持鋤頭腳穿雨鞋的中年農婦,在迎接第12個年頭的此時此刻,想來特別有感觸。

封面故事
籤詩──神明與信徒的對話

籤詩起源於漢代預言吉凶的一種學問,自唐代末年以降,逐漸發展為廟宇將詩句刻寫在籤條上,讓信徒禱告後抽取的型態。

封面故事
山城裡的蔬食年菜派對──共食團體「共時間」

因為對生命的追尋,讓原本不相識的個體在新北市新店的山頭相聚了。他們合組「共時間」,用Vegan(純素)料理豐盛自己、點亮別人,每次的餐點都是以家人為對象溫柔製作的。過年是家人團聚的日子,他們應邀設計的純素年菜,為我們提供年節團聚的不同想像!

封面故事
募集一整年的良食美意──「美門關懷服務協會」劉南英

「《聖經》中『五餅二魚』的神蹟,讓我覺得,只要願意給予一點小小的付出,上天要加添的祝福,是你沒有辦法想像的。」這則聖經故事,是支撐著理事長劉南英一路走來的最大動力,也是她當初成立「社團法人台灣美門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美門」)的起心動念。

封面故事
糕仔──從日常到年節的傳統味

糕仔,既是早期農民、體力勞動者的日常食物,也是年節祭祀不可或缺的供品。正月初九拜天公時,人們會將糕仔仿照碎金、 碎銀的樣態,做成紅、白兩色的「糕仔粒」, 祈求財豐丁旺入家宅,有趣的是,中元普渡的祭品也少不了它,普渡用的糕仔是黃、白兩色的「金糕仔」與「銀糕仔」。

封面故事
從物到心的人生整理魔法──「斷捨離」推廣者王愛月

王愛月是《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的臺灣專屬口譯員,也是「斷捨離」生活哲學的推廣人。她在新店的住宅明亮而寬敞,幾乎沒有多餘的雜物。「其實在學習斷捨離之前,我家裡的東西是現在的三倍多呢。」她笑著說。

封面故事
鮮花──花期短, 關係卻長

年節插花的習俗古已有之,至明、清兩代達到極盛時期,當時將這類年節擺飾稱為「歲朝清供」,「歲朝」指大年初一,「清供」則是清雅而可供賞玩的物品,如盆景、書畫與古玩等。

封面故事
剪紙──紙上春秋,剪的仍是期待

過去在新春年節前,當人們需要一些亮眼訊息來掃除冬日寂寥,總會有巧手人拾起剪刀與紅紙,剪出一疊疊祝福的花樣與字眼,是「春」是「福」、是「花開富貴」也是「招財進寶」。那些紅色斑斕綻開如鞭炮,在家具或透明窗上蹦出新春訊息。

封面故事
年糕&蘿蔔糕──在老家等著的團圓心意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中國周朝將年糕稱為「粉餐」,指的就是由米粉做成的糕。另有一說是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塊狀,埋在地底以備發生戰亂、飢荒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