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蘿蔔糕──在老家等著的團圓心意

文/林書帆、顏之群 攝影/簡熒芸、林韋言

年糕的歷史據說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中國周朝將年糕稱為「粉餐」,指的就是由米粉做成的糕。另有一說是春秋時代的吳國大夫伍子胥,曾把糯米粉蒸熟後壓實成磚塊狀,埋在地底以備發生戰亂、飢荒時食用, 此後民眾為感念伍子胥,每年過年都會製作這種塊狀的米食點心,就成了年糕的由來。 至於過年要吃蘿蔔糕,則源於蘿蔔是主要作物收割後至年節這段期間最重要的蔬菜, 「菜頭」又與「彩頭」諧音,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過年餐桌上必備的菜色了。

過年,是一群人的事,不論在鄉村或都市。人們忙著總結即將過去的一年,好利用幾天假期和家人相聚。在外的遊子還未返鄉,年節前夕的二水早已忙碌起來。二水,是臺鐵集集線的起點,許多旅人由此路過,轉車上山。但若走出二水車站,就會發現這個小鎮沒有交通樞紐的喧囂,彷彿那些熙來攘往,都被車站隔絕在外。

二水車站前有個小攤子,笑口常開的阿曼阿嬤在這裡販賣甜年糕、發糕等各式糕點。現在已經很少人家自己蒸年糕了,因此若到過年前夕,阿曼阿嬤的糕點更是搶手,往往一大早就搶購一空。外地來的旅人還可以試試阿曼阿嬤用土雞蛋製作的溏心蛋,簡單的美味加上阿曼阿嬤的開朗笑容,很適合做為走入二水的起點。

成為在地風景的老店

車站前的二水老街光文路,是在地人日常採購的地方,老街連棟的紅磚建築間,有家經營超過半世紀的老店隱身其中,外牆上沒有醒目的招牌,直到走進「亭仔跤」(騎樓,音tîng-á-kha),才看見「彰農米糧」四個紅色大字。

由於二水位於灌溉彰化平原的八堡圳水頭,過去水稻插秧較彰化其他地區早,因此在稻米買賣上占有優勢。第一代老闆鄭坤彰退伍後看準這點,創立了「彰農米糧」。現已滿頭銀髮的鄭坤彰說,過去剛收割的稻米,往往一送進店內完成加工,馬上就銷售一空,幾乎不會有庫存。但隨著地下水灌溉普及,二水的優勢不再,影響了米店的經營。再加上種植技術進步和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稻米逐漸供過於求,米價也不若以往。走過五十多年,彰農米糧陪著許多二水人成長,坐在店內,欣賞一家老店和在地居民的互動,是一件有趣的事。有些客人進門來,只需說一、兩個字,店家便能心領神會;也有人因為農忙,會把要配送的貨物寄放在老店,方便物流收貨,這大概就是彼此長時間累積的默契與信任吧。

彰農米糧一家三代同堂。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