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紙上春秋,剪的仍是期待

文/小海 攝影/林靜怡

過去在新春年節前,當人們需要一些亮眼訊息來掃除冬日寂寥,總會有巧手人拾起剪刀與紅紙,剪出一疊疊祝福的花樣與字眼,是「春」是「福」、是「花開富貴」也是「招財進寶」。那些紅色斑斕綻開如鞭炮,在家具或透明窗上蹦出新春訊息。

傳統的剪紙工藝承載著傳統願望,由於創作方式簡單,任何人都能入門、橫豎下刀都是創作。這源起於民間的手藝起先多在女性手中傳承,現今中國不同區域仍有著各自不同的流派,如「江浙派」、陝西、山東的「北方派」、福建、廣東的「南方派」等。而今天的剪紙已經自成一門藝術,在祈福賀歲之外發展出包羅萬象的主題。

在古國萱手裡,沒有一張紙的命運相同;沒有一個斜角能夠被複製、沒有一面鏤空光影能夠彼此重疊;「未知」是她在剪紙藝術裡意外捕捉到的奧義。當人們總是以為剪紙是相同的花紋反覆出現,可預期的繽紛、可複製的祝賀,古國萱卻能不受傳統剪紙的形貌侷限,為她不同的人生故事剪出詩意註解。

「有時候我會剪些動物,尤其是當年的生肖。將剪紙作品剩下的紙邊剪成小小動物,在過年時節送朋友,還蠻有喜氣的。」作為專職剪紙創作者已經六年的古國萱,時常面對大家對剪紙的好奇。「不過我沒有特別針對年節剪過什麼。其實到現在我還是很少去觀看或臨摹其他作品,尤其那些傳統的窗花雖然時常看見,卻很少嘗試。」大學就讀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的她,畢業後卻前往誠品書店擔任活動企劃。想法不羈、心思細膩,讓她在面對選擇和表達自我時未曾受限。即便一頭鑽進被視為傳統民間工藝的剪紙世界,她卻不曾重複他人走過的路。

每張紙都有想說的故事

古國萱創作的契機,最初是收到一張朋友送的剪紙作品。「一把剪刀一張紙,我告訴自己每天睡前剪一張就好。」自承也是貪圖剪紙的門檻容易跨越,當時還在工作的她,無論多累睡前都會剪一張紙。最初,那些胡亂發揮的剪紙還不能稱是作品,但是隨著每天騎單車上下班、穿越城市的路程,她開始將這條路視為構思故事的通道。「剪的過程不會很久,但要剪之前,必須想很久。」古國萱的創作每張都不同,很多時候剪下去她也不確定會有什麼效果。「有時邊剪,它的型態會慢慢改變。一開始還會比較執著去修改,或是覺得自己剪錯了。但後來邊剪邊想,邊去接受作品自己長的樣子,那反而比自己剪的更有趣。」

年節對古國萱來說是個很奇妙的時間點。「大概從西曆年尾一直到農曆年假放完前,整個12月至2月我都會有一種想與人連結、想回顧自己的心情。」因此在2009年,她開始推動「為歲末年終作的剪紙交換計畫」,連續五年在每年年末,邀請朋友用一句話或一個故事,交換自己的剪紙作品。「我覺得這個時間點會讓人更加用心去想句子,也更與自己連結。」她陸陸續續蒐集近兩百個故事,也交換出去如此豐富的作品。「這樣的交換不只是題目與作品,也是我跟這些朋友的關係。」年節將近,人們 總是開始想起過去一年的交往,期待著未來一年的機運。「那些故事與剪紙作品不見得真正跟過年有關,但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回顧。歲末年初,人們總是會回顧重要的人事物,重要的價值。」

古國萱喜愛用具體形象圖樣的剪紙表達心情,對於即將到來的年,當然是昂首抬頭的小狗們。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