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到心的人生整理魔法──「斷捨離」推廣者王愛月

文/林書帆 圖片提供/汪正翔

王愛月是《斷捨離》作者山下英子的臺灣專屬口譯員,也是「斷捨離」生活哲學的推廣人。她在新店的住宅明亮而寬敞,幾乎沒有多餘的雜物。「其實在學習斷捨離之前,我家裡的東西是現在的三倍多呢。」她笑著說。

2011年是王愛月接觸斷捨離的起點,她在這一年讀了剛引進臺灣的《斷捨離》中譯本,對作者山下英子感到非常好奇,「我很想知道她是不是就像書裡寫的那樣生活,所以特地到日本去找她、參加她的合宿。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妳來了』。就像對好久不見的朋友說話一樣,彷彿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完全沒有陌生的感覺。」

結合中日元素的生活哲學

就這樣,王愛月成為山下英子的朋友、弟子兼推廣者。由於她自身對於《易經》、《道德經》等國學的興趣,源於日本的斷捨離生活哲學,在她的詮釋下與中國經典、漢字的奧妙產生了獨特的連結,讓她隨手拈來便有許多妙喻:「與『物』同音的『悟』,是由吾、心組成,物品就反映了你的內心,如果生活在一堆雜亂的物品中,心情當然也會亂糟糟。」

王愛月深知,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對一般人來說並不容易做到,即使看了斷捨離的書,也不見得就能下定決心把雜物捨棄。為了能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斷捨離的魅力,這幾年她組織了許多一日研習或講座,邀請山下英子親自來臺分享。「我覺得她本人身上有一種能量,跟書上的文字相比,也許更能順利啟動大家身上『斷捨離』的開關。」此外,王愛月也設立了「斷捨離私塾」臉書專頁作為推廣基地。2018年的新嘗試,是固定每兩週進行一次直播,進行 斷捨離故事分享與疑難解答,也預計要成立實體工作室,作為聚會、分享的固定場所。

從身外物開始改變自己

王愛月對斷捨離的投入,源於她深刻感受到斷捨離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我原本是一個『嚴以律己、嚴以待人』的人,」她說,「接觸斷捨離之後,我漸漸了解想做到寬以待人,就不能對自己太嚴苛,因為人很難有兩套標準。」所謂的「嚴」是指對人、對物的控制慾;「寬」則是放下、不執著。

「例如我剛結婚時,想要表現出自己是個好媳婦,所以一直不敢把公婆留下來的東西丟掉。接觸斷捨離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婚姻生活的前幾年一直不開心,是因為跟我一起生活的日常用品並不是我真正喜歡的。我把那些東西處理掉後,才發現婆婆根本就忘了有這些東西,還很驚訝我怎麼不早點換成自己喜歡的。」

但王愛月強調,斷捨離並不是極簡主義。日本的斷捨離訓練師,會在新年為自己買一雙新的筷子,就像穿新衣一樣讓餐桌上也有新氣象。很多人習慣在新年許下新希望,但王愛月提醒,如果在身邊留下太多沒用的東西,久而久之就會覺得自己很沒用。反之,透過實行斷捨離,精準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物品,藉由「外在的相」改變「內在的相」,才有可能實現「改變自己」的願望。

看不到多餘雜物的主臥室。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