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人】印度洋上的魷釣船

文、攝影/盧昱瑞

每年 1 月初,前鎮漁港就有近百艘魷釣船陸續啟航,繞地球半圈前往西南大西洋捕釣阿根廷魷魚。「阿魷」是臺灣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烤魷魚、魷魚焿、客家小炒、生炒魷魚、魷魚絲等菜色皆少不了牠,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牠的捕釣方式。

每年 1 月初,前鎮漁港就有近百艘魷釣船陸續啟航,繞地球半圈前往西南大西洋捕釣阿根廷魷魚。「阿魷」是臺灣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食材,烤魷魚、魷魚焿、客家小炒、生炒魷魚、魷魚絲等菜色皆少不了牠,但卻鮮少有人知道牠的捕釣方式。

魷釣船在新加坡外海接駁來自東南亞的境外漁工,然後繼續航行兩天通 過馬六甲海峽,當漁船航入印度洋後,大副就會開始甲板上的工作,指導外籍船員如何編魷魚網台,老船員會教新船員縫補編網,等全部 50 座網台編好後,就依序架設在船舷左右兩側,猶如漁船向外延伸的觸爪。

在海上安裝網台危險性很高,一不留神就會失足落海,所以大多由老船員來完成,然後新船員就負責爬上網台,將網子全數縫接完成。他們必須在印度洋的浪濤中保持平衡,並帶著嚴重暈船的症狀完成工作,臺灣年年傲人的漁業成績,就是仰賴這群難以被看見的外籍海上勞動者。

PROFILE

盧昱瑞

高雄人,以捕捉影像為志業,2005年因拍攝畢業作品而接觸海港裡的人事物,2010年以<關於一種揮手告別的姿態>獲得高雄獎,其後並持續記錄遠洋漁業中的紀實影像。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