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作者 鄉間小路 第 168 頁
【Parirayan交換日記】脫離貧窮的方法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常聽部落的人們談起要申請脫貧自立計畫。說也奇妙,不論世代或政治環境如何交替,治國者給予人民的脫貧專案,即使增加了就業輔導、消弭教育資源差距、甚至理財學習,最終的救助內容大多不脫離補助金,「有了一點點錢,才能自立」,這逐漸被建立起來的觀念根深柢固之後,長出了「先管好自己才有能力助人」的新觀念。
【採集學】一起抓蟲BBQ去
「ko law li way kon ko ni,ko liw li way kon ko ni,ko liw li way kon ko ni,ko liw li way kon ko ni,Ka蜻蜓~你的太太怎麼樣~~漂亮~~ Ka蜻蜓~你的太太怎麼樣~~漂亮~~」
【遺忘考】臺中舊城區的隱者地圖
「放棄的人生是不需要照片的,如果真的要,那就只有身分證和駕照上的照片了。」
【鄉間鳥事】形似麻雀的黑嘴嗶仔——斑文鳥
斑文鳥不論外型或是體型大小,都與麻雀非常相似──身長11公分,身體主要為褐色系,粗厚錐狀的嘴呈鉛黑色,成鳥的胸、腹部有褐色鱗狀斑紋,幼鳥則是乳白色。
【大地物語】太陽很多,臺東的釋迦很甜
鄰近太平洋,又在北回歸線以南,陽光、空氣、水的完美比例,讓臺東擁有種出甜美釋迦的絕佳條件。釋迦農張簡裕峰創立「太陽很多」品牌,他不但種植、銷售釋迦,保護生態、與萬物共存更是他的核心理念。
【大人的植物課】樹木的生之頌
樹是土地的原住民,在人類之前已然聳立。時光倒回三百多年前,拓墾的先民初次踏上這塊土地時,蓊鬱的樹林映入眼簾,臺灣許多地名便取自當時最茂盛的植物景觀,如桃園、楊梅、芎林等。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平地的原始樹林大多已被砍伐殆盡,稀有的老樹,加上後來傳入的樹種,構成現今的植物景觀。
【土地與人】嘉義竹崎的幸福果
二十多年前,嘉義竹崎傑出農友沈清德開始種植並推廣酪梨,是目前當地果樹產銷班第49班班長。竹崎也是現今臺灣主要酪梨產區之一,而原為鍋爐及蒸汽設備製作師傅的兒子沈世政六年多前返鄉從農,創立「阿波卡樂」品牌,傳承家中酪梨產業,協助在地產業升級。
最初的心願──編織一方無憂綠毯
世間所有療癒之物,就像個不多話的引路人,為你拂去生活中的雜枝亂葉,填補坑疤創口,回歸單純本心。陳盈儒與黃凱新的童年都在山林或鄉間度過,現在在城市討生活的兩人,不約而同在水泥叢林營造一方綠意
人與動物,是共同生活的生物
「毛小孩」,一個代表家中寵物的常見暱稱,說明著某些動物與人的關係已經進展到如至親般緊密。從古至今,動物與人類有時是食物與掠食者、有時是共同求生的夥伴,有時是毛小孩與無微不至的鏟屎官。
從野化過程中,尋找創作的源頭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玩陶的經驗,捏塑土團成為陶器的過程,著實平靜且療癒。但若回頭探問陶土從何而來、如何而來?多數人都只能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