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rayan交換日記】脫離貧窮的方法

文、攝影/王妃靚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常聽部落的人們談起要申請脫貧自立計畫。說也奇妙,不論世代或政治環境如何交替,治國者給予人民的脫貧專案,即使增加了就業輔導、消弭教育資源差距、甚至理財學習,最終的救助內容大多不脫離補助金,「有了一點點錢,才能自立」,這逐漸被建立起來的觀念根深柢固之後,長出了「先管好自己才有能力助人」的新觀念。

但武棟心裡對此卻充滿疑問,他說,聽老人家講,以前的部落不是這樣,「那時候的土地長出來的部落和人, 只知道幫助。我們的語言裡面,也沒有貧窮這兩個字。」

沒有貧窮,聽起來太玄奇,每一個世代都有貧窮的人,但在大社原鄉部落待這麼多年,太了解武棟對於「自己的母語自己詮釋」的堅持,每每聽見他說「我們沒有中文那種字詞」,就會期待他娓娓道來那些字詞在北排灣族語裡的說法。母語的用字常常像是從河川取一滴水來用,但這一滴水又能變化為飲用水、洗澡水、灌溉水、甚至是另一條河川的水,在「生活」這條軸線上彼此關連牽動著。

「我們有一個說法叫作mapulju,但那個意思不是只有貧窮,而是說那個人很孤單,因為家裡人口很少,要能順利完成耕種、或蓋房子很不容易,生活也過得比別人辛苦。可是中文裡面說的貧窮,好像只是在說你沒有錢花。但賺取金錢應該只是生活能力之一,今天假如你沒有錢,可是有能力種東西、編織、打獵、蓋房子、引水、開路,我們也不會說你mapulju、很窮。」

PROFILE

王妃靚

屏東人,在山腳下的閩客村莊長大,長大後,到山裡和北排灣族朋友共工、共學。現職為寫字工、大小孩玩伴,偶爾也是自學老師。

專欄簡介

Parirayan, 是屏東大社部落的原住民名,作者與幾位自學老師,在這裡和部落的家人們共工、共學。這個專欄是作者用很多句「什麼?」 跟山裡的人們換來的生活筆記。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