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植物課】老樹時光走廊

榕樹

枝葉繁密的榕樹下是乘涼的好地方。

文/林鴻志(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圖片提供/台北植物園

老樹,往往給人穩定、可靠的印象。孩提時爬來鑽去的老榕樹身,畢業時互道珍重的鳳凰花開,大學校園高聳入天的椰林路,陪伴人們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有些你我身邊的老樹,最初是遠渡重洋的引進植物,除了訴說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環境的想望,也隱藏了當代政權對於內政擘劃上的想像,影響著今日城鄉的景觀容貌。

命運大不同的臺灣囝仔

有著繁茂枝葉讓人遮蔭乘涼的榕樹,是臺灣土生土長的鄉土樹,種子經常透過鳥類啄食果實後的排遺四處傳播。榕樹只要有縫隙便能固著,並藉由生長快速的不定根吸收空氣與水分,因此在屋簷牆角、樹幹孔洞都可能長成植株,生命力非常旺盛。

因為存活率高,且濃密的樹冠枝葉具備吸附落塵、阻隔噪音等優點,榕樹成為城鄉發展初期規劃行道樹的優先選擇,在居民熱情票選代表縣花、縣樹的 1980 年代,榕樹是很多地方民眾心中的首選。然而,很多的榕樹公或樹神之所以能成為近百年老樹,卻有一個尷尬的歷史因素,那就是榕樹的木材沒什麼經濟價值。

同樣是臺灣囝仔,樟樹的命運卻大不同。曾經,樟樹占滿臺灣大部分的中低海拔山區以及平地。樟樹材質優良且防蟲防腐,是很好的建築、家具及雕刻的材料,還能提煉樟腦,應用於醫藥、化工、軍事等用途。

清朝直到1825年才開放砍伐樟樹林,開始了大規模煉製樟腦的經營事業。日本領臺後,因為樟腦的多用途與高經濟價值,加上當時已將樟腦應用於研製新式火藥,為了軍事擴張的雄心壯略,日本有計畫地砍伐了臺灣大部分的天然樟樹林;隨著合成樟腦的發明,製造樟腦的腦寮在山林中頹圮消失,這段政權開發史也逐漸為世人淡忘。

大王椰子
高大雄偉的大王椰子營造熱帶島嶼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