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封面故事
關於臺灣人吃牛這事兒

關於臺灣人吃牛這事兒,還真是神奇的大轉變。幾十年前一堆老人家還會動不動奉勸子女不要吃牛肉,如今牛排和骰子牛已成為隨口可吃的夜市平價美食。而實際的統計數據也顯示,1935至1939年間,臺灣每年人均牛肉消費量是0.78公斤,2016年每人平均一年吃掉的牛肉為5.69公斤,足足增加至原來的7.3倍。臺灣人對牛肉的態度從寒暄式的禮讓轉變為熱情的擁抱,這一路走來是如此地自然,「牛肉禁忌」也無聲無息地喪失了存在感。

顧塭人
人物
【看不見的人】沿海魚塭的顧塭人

平日經過養殖魚塭的空曠地區,通常都很少看到有人在活動,唯一有活力的就是塭池辛勤轉動的二葉水車,嘩——嘩——嘩——地攪拌著池水,偶爾會有一兩尾虱目魚或鱸魚躍出水面,還有護堤上看見陌生人就狂吠的野狗,以及因騷動而飛起的鷺鷥,魚塭是沿海靜謐的曠地。

簡天才
封面故事
法式餐廳裡的臺灣牛排

在高雄Thomas Chien法式餐廳的廚房裡,主廚簡天才正煎著剛處理好的菲力牛排,他說:「等一下吃吃看,如果不說,你們一定想不到,這是臺灣自產的牛菲力。」若把時間倒轉回年前,或許連簡天才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他會愛上臺灣牛菲力……。

潘家欣插畫
藝文
【畫女話她】從暴力到歡愉的蛻變之旅

妮基.桑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1930 ∼ 2002,原名卡特琳.瑪麗–愛妮絲.法.德.桑法勒)是20世紀著名的法國雕塑家、畫家,同時也是導演。

《羊之木》劇照
藝文
【散場見】可以前往任何地方的盡頭, 給《羊之木》的小城守護神諾羅羅

《羊之木》是日本導演吉田大八的作品,獲得釜山國際影展評委會大獎,2018 年上映。電影主要是描寫日本由於犯罪人數過剩,加上鄉鎮人口流失問題,提出了新的假釋制度,六名假釋犯被安排到海邊小城市重新生活,負責接待他們的市公所職員月末一,也因此和他們勾扯出一連串的故事發展,替原本看似安寧的小城市,帶來陣陣波動。

《藍色時間》、《科倫坡的狼王:西頓動物故事》
藝文
【柔軟時光】大自然中的顏色

初秋時分,不用上課上班的假日,兩個孩子分別有想去的地方和想做的事情,爸媽也得顧及自己的喜好及當下心情安排活動,此時,氣象預報就是我們安排行程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

《雨》、《然後,明天繼續下去》、《看電影的慾望》
藝文
【人生書報攤】熱天雨後的閱讀時光

8月底到9月初,臺灣連續多日下起豪雨,最初的幾天雨下得太急導致南部成災,之後又輪到北部遭殃,湊上年底就要大選,天災人禍的爭執不休,鬧得全臺沸沸揚揚;在雨尚未停歇的時刻,如何才能遠離這些比雨水還要黏膩的口水呢?

飲食
【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上)

秋天,收穫的季節,各族各部落在不同的日期都舉辦了自己的豐年祭、收穫祭,今年武棟與拔而熱資兩家也應阿美族友人邀請,帶著孩子們前往花蓮,觀看港口部落四年一次的升階儀式。儀式的焦點是整夜歌舞與不斷敬酒的男子 們,隔日清晨他們以飲盡一大碗米酒象徵通過考驗,得以進入下一個年齡階級。

朱培綺插畫
飲食
【廚房的模樣】編輯家的餐桌

2013年10月上旬,我參加了為期八天的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每天晚上,從世界各地前來躬逢其盛的紀錄片工作者、觀影者,都會聚在一家名為香味庵的店鋪,一同小酌、交換觀影心得、談論各自國家的話題。

忠義社區聖潔會
土地
【遺忘考】老眷村新部落──臺中大雅忠義社區

循「信字號」三字走入擺滿盆栽的小弄,密集的平房,多為黑瓦紅磚木門,很容易察覺是眷村,但隱約又有些不同,生鏽的鐵門被大鎖綑綁,積滿灰塵的椅子兀自立著,只有爬藤植物垂降,生機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