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irayan 交換日記】把語言種在土裡(上)

小湯說,繁重的傳統釀酒方法,一個人也可以做得到,但實作之後就會發現分工合作之所以重要,在於累積經驗,以便在日後隨時找到自己可以補上的位置,即使只是幫忙準備工具、生火,都需要有人做。

文、攝影/王妃靚

秋天,收穫的季節,各族各部落在不同的日期都舉辦了自己的豐年祭、收穫祭,今年武棟與拔而熱資兩家也應阿美族友人邀請,帶著孩子們前往花蓮,觀看港口部落四年一次的升階儀式。儀式的焦點是整夜歌舞與不斷敬酒的男子 們,隔日清晨他們以飲盡一大碗米酒象徵通過考驗,得以進入下一個年齡階級。

參加儀式的男人多半在耆老高舉空酒杯,接受眾人歡呼祝賀之後,就因為體力耗盡或不勝酒力而步履蹣跚。旁觀者很難理解這樣的儀式,看到會場內東 倒西歪的人們難免覺得有趣,「不要笑你哥哥,下次就換你了。」在我們身後的老人出聲訓斥了稚氣未脫的男孩。面對四周族人突如其來的嚴肅表情,男孩有些手足無措,低聲回道:「幹嘛一定要這樣喝?人家都說原住民就是愛喝酒了。」

旁人趕忙轉移話題化解尷尬氣氛,說這個儀式快要失傳了,只剩港口部落有;每每只要公布祭儀日期,就有許多異鄉遊子報名要返鄉參加,如此延續了下去。回程時,三個熬夜觀看全程的孩子,因為認識了與排灣族截然不同的祭儀文化,興奮地說起看了、聽了什麼,像錄音錄影帶一樣播放,幾日後,還在自學的課堂上,主動討論了起來。「那個儀式那麼辛苦,為什麼他們的年輕人會一直想回來參加?」總習慣先自己安靜思考的吾浪,最後這麼提問。按照課堂往例,我讓孩子們帶著問題回去,自己找答案。

揉糰成泥
小米酒的傳統釀造工法繁複,不僅費力,也必須集中精神全程觀察。

PROFILE

王妃靚 屏東人,在山腳下的閩客村莊長大, 長大後,到山裡和北排灣族朋友共工、共學。現職為寫字工、大小孩玩伴,偶爾也是自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