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心願──編織一方無憂綠毯

文/曹馥年 攝影/蔡易儒

世間所有療癒之物,就像個不多話的引路人,為你拂去生活中的雜枝亂葉,填補坑疤創口,回歸單純本心。陳盈儒與黃凱新的童年都在山林或鄉間度過,現在在城市討生活的兩人,不約而同在水泥叢林營造一方綠意,家中呵護的苔蘚彷若擁有穿越時空魔力的綠色精靈,撫觸茸茸擬葉,溫柔竄過指尖,泥土芬芳逸散,恍然間,他們又成了恣意在鬱鬱山野中奔跑的無憂少年。

採訪約在黃凱新家,一棟坐落於市區馬路旁的30年老公寓。門一開,我們闖進一座祕密花園,客廳的整排對外窗帶進午後日光,一絲涼風從窗縫鑽入,吹得架上的窗簾蕨輕輕點頭。在窗畔的沙發坐下,柳葉槲蕨、山蘇、龜背芋,一眼便飽覽不同層次的綠。

水泥叢林裡的綠之密室

望向日光來處,窗檯上幾個大圓水盤,像是盛著一座座小植物園,其中一座特別野。黃凱新說,那盤起初只種了中間的瓶子草,妝點少許小石頭與濕地苔,後來泥土裡迸出小葉冷水麻,隔壁盤的鐵線蕨孢子飄來作客,不久就長得很搶戲。「我的原則,就是給植物適合的生長環境,不干預它們,看會長出什麼。」他連蟲子也不怎麼驅趕,「植物和土壤原本就是它們的家啊!」

通風明亮的老公寓,是從事營造工程業的黃凱新親手改造的成果。台灣鐵杉隔間牆、台灣柚木主柱、仍有龍眼木餘燼的柴燒陶缸,蒐集來的鐵花窗、老家具、腳下舒服的榻榻米⋯⋯小公寓實在太好拍,讓帶著單眼的陳盈儒一進屋就拍不停。

綽號「無常先生」的陳盈儒是室內設計師,同時經營臉書粉絲團「綠染green inspire」。他與黃凱新是臉書朋友,因喜歡植物結緣,這天初次見面,卻好似多年知交,有聊不完的植物經,黃凱新還從書櫃搬出二十多年來蒐羅的室內植物設計專書,分享珍藏的壓箱寶。

用苔蘚渲染綠的記憶

來到製作苔蘚作品的時刻,熱絡氛圍瞬間沉澱,陳盈儒的作品結合日本美學「侘寂」,火成岩上是生機盎然的兔腳蕨與越橘葉蔓榕,靜置數日,整塊石頭會被真苔爬滿,彷彿微縮山林的生命力,是對自然具體而微的觀察,也是內心的袖珍風景。

陳盈儒父親的老家在高雄田寮月世界,從有記憶開始,他就跟父母一起去山上露營、在小溪游泳,家中滿是父親種的花花草草。「爸爸常要我幫忙澆花,我起初覺得很煩,但在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身上也流著喜歡綠色植物的血液。」

長大成家後,雖然住處遠離山林,陳盈儒仍在家營造綠色環境,尤其鍾愛苔蘚。「以地景來說,苔蘚是很好的配角,把大地鋪成綠地毯,更顯山林的生機盎然。以心理層面來說,苔蘚給我的感覺很安靜,看著它就像回到山裡,嗅到土味,聽到蟬鳴,樹葉沙沙摩娑。」他現在一放假就帶著孩子上山,也開課教學員製作苔瓶,「渲染心中那片關於綠的記憶。」

他常帶單眼到處跑,記錄作品與生活的吉光片羽,但大抵不離自然,出國還特別去拍蘋果園與稻米收割。拍照於他也是療癒,透過觀景窗觀賞美,除去干擾雜訊,對焦瞬間,世界好像也變簡單了。

重現無憂的童年

黃凱新的作品則是用麥飯石重現山林中的一彎小溪,溪旁是一株向光伸展的薄葉碎米蕨,紋理豐富的青龍石旁蔓生柔軟真苔。他的作品沒有名字,純粹具象心中的狀態與感覺,這天要呈現的,是自然萬物互助共生的姿態。

「喜歡植物、喜歡苔蘚,大概是因為它們讓我回到小時候最無憂的樣子。」黃凱新是臺北人,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和同儕一起念書、補習、擠進升學窄門,求一份穩當工作,心中最快樂的回憶,卻是小時候在新竹北埔外婆家度過的寒暑假。「幫忙種橘子、插秧、在田裡抓青蛙⋯⋯鄉下生活當然沒有都市方便,卻很純粹、簡單,每次假期結束,我都哭著不想回臺北。」

走過升學與求職之路,成為大人,黃凱新卻不自覺在生活中尋找小時候的自己。改造這間公寓時,他變動格局,上廁所前得先經過一個小陽臺。「外婆家是那種廁所蓋在屋外的老房子,公寓的動線,像是在連結小時候上廁所的記憶。」結束忙碌的工作返家,他會點起沉香,泡壺普洱,放片喜歡的DVD,在滿屋綠色植物的陪伴下,度過下班後的緩慢時光。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