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考】臺中舊城區的隱者地圖

文、攝影/林劭璚

「放棄的人生是不需要照片的,如果真的要,那就只有身分證和駕照上的照片了。」

順福哥住過臺中旱溪橋的橋底下,家具只有一張床、一床棉被和一根晾衣服的竿子,唯一的說話對象是河川,白天去街友中心用餐,如遇雨天或河水暴漲,往往衣褲全濕,渾身惡寒,凍得直打哆嗦。橋下幽暗晦澀,若非流水淙淙,總讓人以為時間已然凝滯,截然不同於橋上快速前進的節奏,車龍輾壓著橋梁和脫隊的人,從頭上奔馳而去。

順福哥曾經有家,他與父母同住在沒有土地權但有使用權的農林地,家境貧困,爸爸擔任農人和搬運工,跟隨季節往來臺中、潭子一帶砍收甘蔗,其他時間駕駛牛車搬貨送貨。順福哥年幼時也幫忙爸爸牽牛車,印象深刻的是臺灣被稱作「香蕉王國」的那幾年,一簍一簍綠色香蕉以臺中後火車站為集散地,充滿整個空間,大人等待香焦裝卸,算錢領錢,他和其他小孩在鐵路邊遊戲。

順福哥想不起爸爸的笑容,汗流浹背的模樣卻依舊清晰,他說爸爸很少說話, 每天回家都是一臉疲憊,「安靜沉默的表情、消耗全身精氣神後只想睡覺的表情,那就是我爸爸。」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順福哥家被衝入湍急溪水中,雖然全家平安,但必須租屋,後來父母相繼過世,他承受不了日漸高昂的租金,開始過放棄的人生。

直到2015年,Howard和Verna兩位年輕人在臺中組成「角落微光」,籌劃 「隱者地圖」,隱者包括無家可歸的街友、經濟弱勢的媽媽、中高齡失業者、 求職不易的更生人、獨居老人、低收入戶等──被大眾長期忽略或標籤的族群 ──而陪伴他們重回社會,自食其力,是角落微光的目標。

PROFILE

林劭璚

第三個字音義同瓊,現為櫟舍文學主題餐廳副店長、麵包樹工作室負責人。2009年開始從事採訪編輯工作,曾出版《給親愛的你》攝影集、《青苔》刊物、《溪邊花生什麼樹》散文集。故鄉花蓮,住過臺北、嘉義、臺南漁光島,現居臺中。

專欄簡介

考察一座城市的被遺忘之處,會喚醒什麼樣的記憶呢?作者將以新移居者的眼光,和細膩敏銳的心思,走踏大臺中的地、物、人,從中拉起歷史的虛線,回望中部曾有過的風光和過去。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