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場與臺中場跨機構合作開發蕎麥無人機撒播技術。
新聞
因應國產蕎麥產業挑戰 跨機構合作無人機播種蕎麥省工又增產

傳統蕎麥撒播方式需農民背負40公斤的施肥機進行撒播,每甲地至少需來回補料3趟以上,最快也需50分鐘完成,耗時且對操作人員的身體造成負擔。面對農村人力缺乏的現況,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導入無人機進行蕎麥撒播的研究,建立相關參數以推廣產業應用,達成節省人力成本的效果。

新聞
J AGRI 九州農業博覽會開幕 聚焦智慧精準農業 臺灣農企業組團參訪

日本RX Japan株式會社主辦,前身為AGRI WEEK的第2屆日本九州國際農業博覽會(J AGRI Kyushu)今(22)日於九州熊本市熊本產業展示館盛大開幕,農用無人機、透氣蔬果包材、蔬果自動分級設備,畜舍、溫室降溫設備,以及以不同波長光源來促進作物生長等展區,吸引許多農畜業者駐足詢問,人潮絡繹不絕。

新聞
99年老牌農校拚創新,嘉大創植物教學醫院和空拍機隊

傳統農業名校國立嘉義大學,後天將歡慶99歲,腳步絲毫不停滯,今宣布掛牌成立植物教學醫院,整合農學院植醫、農藝、園藝等科系,農民可帶著生病植株來求診,由9位具實務經驗的教授免費診療,同時培養下一代植醫人才;還斥資200萬,首創全國農校空拍機隊,大手筆提供54台無人機供學生使用。老校新生,用創新思維幫學生和臺灣農業找出路。

新聞
缺工荒下導入智慧管理,臺灣茶產業能否脫胎換骨?

國內每年可生產1.3萬公噸的茶葉,不過產量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得再從國外進口3萬公噸的茶葉,再加上近年茶產業面臨缺工、氣候、小規模生產等問題,讓整個產業備受挑戰。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茶改場)去年開始將智慧農業導入茶產業,開發茶葉產期預估模式,收集茶葉生長資訊及監測氣候以預估產期,有助於農民安排採收及加工時間,解決缺工問題,另外也建置自動滴灌及液肥系統,可省水達50%並能省工及精準施肥。

新聞
農委會將訂定無人機適用農藥實驗,將有助農藥減量

何明勳表示,國內尚未開發適合無人機使用的製劑,現階段只能依據傳統農藥使用方法稀釋藥量,由無人機載運噴灑,噴完整桶藥劑無人機可能需要飛很多趟,「為達省工目的,最好能一趟就能噴灑完1公頃」。

新聞
噴藥施肥勘災樣樣行,臺無人機應用推展有望

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被看好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新得力助手。不僅民航局已緊鑼密鼓研擬法規,未來250克以上就得實名註冊,各界也積極投入開發無人機的農業與其它方面運用。

新聞
無人機管理規範有望立法,農用代噴擬限法人申請

去年10月行政院通過「民用航空法」修正草案,增訂遙控無人機重量250克以上須實名註冊,而近年許多業者使用無人機噴藥、施肥,交通部民航局和行政院農委會也正在研議,農用無人機必須以法人身份申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