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臺食新味
一九七六年原「翠林」於臺大公館創辦,一九八〇年代陸續擴店,有了「翠園」、「翠薪」以及新的「翠林」越南餐廳,創始店也就此功成身退。從奶奶、父親林志明到如今的三代目林斯揚,專注傳承越南料理的清爽風味,堅守幾十年來的食物記憶與品質水準,使得此一家族餐飲企業,成為臺灣聲名遠播的越南菜老店之一。
「野蓮出庄,野蓮出庄/粄仔店紅到海產擔/炒嫩薑/脆又爽……」提起野蓮,你腦中浮現的是林生祥獨特嗓音下客腔濃厚的〈野蓮出庄〉,還是熱炒店必點、油鍋滋響爽脆清甜的美濃特色野菜?是〈關雎〉的「參差荇菜」,抑或烈日下露出水池的幾顆人頭?正式名「龍骨瓣莕菜」的野蓮,無疑已從早期不起眼的水塘野菜,躍身成「後菸葉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的美濃之光。你可知,就野蓮農黃詞偉所言,其中支撐整個產業的幕後功臣,百分之九十五是越南勞動者?
印尼風味料理「Mentari 萌太利」,二〇二二年於臺大醫院地下一樓美食街開店,店裡的餐食有些保有傳統特色,使用香料提振食物香氣;有些則入境隨俗,把原本的配菜調整成臺灣在地食材,拉高臺灣人的接受度。撐過疫情對餐飲界帶來的劇烈影響,萌太利正穩定發展中,本次邀請出身印尼的老闆Oscar來到鄉間食堂,分享幾道印尼必吃的風味料理。
「Jamu」是印尼傳統平民飲料,由多種草本植物與中藥調配而成,從路邊攤到五星級飯店都可見其蹤影,每家店配方不同,類似臺式青草茶,是印尼普羅大眾認定可以維護健康的日常飲料。位於臺北「印尼街」裡的料理店「DayDayJAMU」,以這樣的飲料為特色主打,店裡研發多種口味的Jamu,更精心搭配各式印尼料理,傳統與創新結合,風味別具。
聽見採訪準備開始,來自印尼的實習青農Diana,以及農場總經理黃博典都掩不住些微緊張。「上植農場」(上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座落雲林西螺,其農作主打且積極發展有機與友善環境種植;一如農場取名,黃博典頗具使命感的說:「這裡專門生產上好(siōng hó)的健康食材,值得品嚐。」也是因為這般理念,吸引來臺實習的Diana愉快在此磨練農業技藝。
天氣晴朗的日子,若有機會搭飛機穿越爪哇島上空,乘客將被窗外綿延的山峰景色所震懾。爪哇島擁有三十多座活火山,是印尼境內火山最密集的島嶼,而她同時也是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島嶼,有將近一點五億人安居於此。活躍的板塊運動導致火山噴發、地震頻仍,沿海地區還有海嘯的威脅,然而千百年來,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透過風的散播、岩漿經河水的沖刷,流瀉至平原地區,為農地帶來肥沃的養分,光是稻作一年就可收成二至四次。
生活在臺灣最特別之處,是日常混搭著各國移民文化,街邊巷口常見的東南亞超市,異國餐廳與食攤選擇多樣。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元飲食文化、食材需求,以及定居在臺從農的新移民人口,正在為臺灣農業寫出一頁嶄新篇章。
根據移民署資料,現移居至臺灣的新住民中,除中國外,以來自越南和印尼比例最高。「臺食新味」著眼於此,以這兩國為開題,帶讀者走進地方農村產地,探訪三位原國籍越南或印尼的新住民、青農。
大武山下,鬆散的紅土被紺紅的鳳梨葉覆蓋,隨著緩坡起伏,在那種總是把頭皮晒鬆然後晒傷的陽光下,像是晒一床巨大的棉被。為了躲避過晒,鳳梨農阮氏政清晨四、五點就起床到田裡工作,等七、八點太陽出來,越熱越容易累,才回家休息到下午,再去巡檸檬田、芋頭田,還有種榴蓮蜜賣給印尼、泰國、菲律賓等來臺灣工作的「外國人」。等到太陽下山稍微涼爽了,她會再去一次鳳梨田澆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