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綠金野蓮,餐桌前的越南風景

美濃的野蓮田裡,黎柏杏掌握命運,淘洗出一方越南水域。

美濃的野蓮田裡,黎柏杏掌握命運,淘洗出一方越南水域。

文字 張卉君/攝影 陳建豪

「野蓮出庄,野蓮出庄/粄仔店紅到海產擔/炒嫩薑/脆又爽……」提起野蓮,你腦中浮現的是林生祥獨特嗓音下客腔濃厚的〈野蓮出庄〉,還是熱炒店必點、油鍋滋響爽脆清甜的美濃特色野菜?是〈關雎〉的「參差荇菜」,抑或烈日下露出水池的幾顆人頭?正式名「龍骨瓣莕菜」的野蓮,無疑已從早期不起眼的水塘野菜,躍身成「後菸葉時代」推動農村經濟的美濃之光。你可知,就野蓮農黃詞偉所言,其中支撐整個產業的幕後功臣,百分之九十五是越南勞動者?

三月的南方農村,已有初夏的味道。駛出國道十號盡頭,沿途盛放的苦楝與落櫻繽紛的花旗木爭相吸引遊人目光。轉入有南部米倉之稱的高雄美濃,阡陌間大片綠油油的稻葉正忙著分蘗,農人與機具穿梭其中進行田間管理,豐饒的土地隨四時遞嬗滋長出季節農產。

在冬日「白玉蘿蔔季」、「玉女小蕃茄」節慶嘉年華輪番熱鬧謝幕後,全年無休、颳風大雨也不缺席的長銷農產:「綠金」野蓮池裡,隱身於浮葉水下的採收作業仍一刻沒停。斗笠下汗涔涔的越南籍農工,嫻熟地俯身自底泥拔除根蒂,收攏細長綠莖成束,快速在水面上扭動漂洗,隨即順勢擱上前臂,果斷地將分批採收的野蓮「公主抱」起,連同自身的浮力一同抽離,緩步漉漉,疊放於池邊等待的運輸車廂裡。

越籍農工費力將野蓮集中捧上岸,田間工作倚重男性體力。
越籍農工費力將野蓮集中捧上岸,田間工作倚重男性體力。

「別小看那瞬間的動作,每次從水裡抱起來的霎那,大約有五十公斤重。」從事野蓮工作超過二十年的黃詞偉補充說道。

他和越南籍太太黎柏杏共同經營「涵恩農場」,兩人因在同一處野蓮田工作相識結緣,從同事、創業夥伴一路升溫到人生伴侶,性格互補的他們各自發揮長才。黃詞偉溫厚、熱心、接地氣,租地種田人脈廣,卻有客家男人硬頸的高自尊;而十九歲自異鄉嫁來臺灣近二十年的黎柏杏,勤勞、靈活、身段軟,生意眼光獨到,開拓新客源、引介家鄉人力都靠她。兩人的結褵,與其說一拍即合,更像是在各自經歷婚姻生活的磨難後,相互撫慰、彼此尊重陪伴的合作盟友。

攜手打造綠金星球

夫妻倆攜手創業的故事不乏媒體報導,憑爭口氣的一股衝勁自立門戶,從一株苗都沒有的草創初期,到如今遍及美濃各區十多甲耕作面積、管理工班十多人,每日出貨一千五至兩千臺斤,自評產銷量位列南部前五名的成績,黃詞偉感性地說:「若沒有她(黎柏杏)我不可能做得到。」陽光下明眸皓齒、巧笑倩兮的黎柏杏,身手矯健地在小貨車與野蓮池躍起躍落,以越南母語向水田裡的越籍男工細細叮嚀。

野蓮產業在工序上有明顯的性別分工,一般育苗、蒔禾(插秧)、施肥、採收等田間工作多以男性為主;剪根理莖、清洗、包裝則以女性為主力,集中運送至淘洗工作站做出貨前的加工。當日清晨採收後一連串工序進行到裝箱,傍晚五點貨運準時交貨,凌晨兩點就送達果菜市場,從產地到通路不用廿四小時,依靠的是密集且穩定的外籍勞動人力。

「目前每一道工序都還沒有機器可以取代。」剛從野蓮田隨車卸貨至淘洗池,人喚「小禎」的黎柏杏指揮若定,她穿上「青蛙裝」參與洗野蓮的工作,池子裡清一色是越南姊妹。池邊置物籃裡一支手機正播放越南電臺的節目,大夥兒井然有序,聚精會神地泡在池子裡挑莖洗葉,時而以母語交談笑鬧,雙手不誤、默契十足,十幾人的工作站自成一座運轉星球,而黎柏杏是維繫一切秩序的核心。

具排水功能的小貨車穿梭於散落各區的野蓮田間,黃詞偉(右)夫妻合力運送管理。
具排水功能的小貨車穿梭於散落各區的野蓮田間,黃詞偉(右)夫妻合力運送管理。
野蓮採收、整理,離不開水。在池中洗淨泥根、摘除老葉後迅速扎束、包裝出貨,每道工序都仰賴人力。
野蓮採收、整理,離不開水。在池中洗淨泥根、摘除老葉後迅速扎束、包裝出貨,每道工序都仰賴人力。

水鄉來的女子

「我老家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邊的地方,叫『薄寮』,靠海邊。從小家裡就是做水產養殖的生意。賣東西移動都是靠漁船,沿大河到偏僻的地方賣米,然後再從那個地方買鹽巴回來賣。」黎柏杏打開手機地圖讓我看她家鄉的位置,拜科技與便利的交通所賜,臺灣和越南兩地不再那麼遙遠。

帶領越籍農工有條不紊地合作,黎柏杏捲起袖子以身作則,展現領導力。

近年她創辦「泳杏水產」,為了開展水產引進與養殖業務的事業,加上野蓮產業勞動人力的需求,幾乎以一年十多趟的頻率往返兩地。「我要拿最好的、最優秀的越南東西帶來臺灣跟大家分享。」有感於近幾年從事野蓮產業的人越來越多,思考後路的同時,也為打響自己名號,她善用家鄉資源、對應野蓮與水產共通的條件:既有水池、乾淨水源、市場需求,因而創立品牌。

對黎柏杏而言,越南代表的不是鄉愁,而是產地的驕傲。

性格直爽、積極主動的她曾想當警察,讀書時期就展現出運籌帷幄的領導力。不甘心留在舒適圈裡安穩度日,十七歲高中畢業後,黎柏杏向家人爭取嫁到臺灣的機會,一心追尋新世界的刺激。「人要出頭天,不能只有吃飽就好了。」她向父親明志,家中從商的背景培養她對機會的敏銳度,像河流一樣靈動,自尋出路,就這樣在十九歲嫁到高雄杉林,高度的語言天分,讓她透過在地小學的進修,幾年後便精通中文、客語。幾乎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黎柏杏像一塊海綿般快速學習。

眾人倚重的溝通橋樑

第一段婚姻將她帶來臺灣南方,離緣後為撫養孩子,促使她到美濃從事野蓮工作,進而結識了現任先生,開展第二段精彩的生命故事。在農村生活,唯有從農能生存,「就算一百個人都做農,可是我就希望在做農裡面我是最優秀的。」為了擦亮「外配」的好名聲,高度自律的黎柏杏當老闆後更勤勞認真,以身作則:「我也是越南人,我會把越南的這個名聲帶得好,帶得漂亮。」

健康、乾淨的野蓮從採收、包裝到上架不到廿四小時,是野蓮農自家餐桌的驕傲。
健康、乾淨的野蓮從採收、包裝到上架不到廿四小時,是野蓮農自家餐桌的驕傲。
駕貨車穿梭於阡陌之間,事業版圖正在擴展的黎柏杏對未來樂觀,充滿信心。
駕貨車穿梭於阡陌之間,事業版圖正在擴展的黎柏杏對未來樂觀,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