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趣聞】印尼印象:感恩的季節

爪哇島上翠綠的農田。

爪哇島上翠綠的農田。

文字/照片提供 吳庭寬

天氣晴朗的日子,若有機會搭飛機穿越爪哇島上空,乘客將被窗外綿延的山峰景色所震懾。爪哇島擁有三十多座活火山,是印尼境內火山最密集的島嶼,而她同時也是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島嶼,有將近一點五億人安居於此。活躍的板塊運動導致火山噴發、地震頻仍,沿海地區還有海嘯的威脅,然而千百年來,火山噴發的火山灰透過風的散播、岩漿經河水的沖刷,流瀉至平原地區,為農地帶來肥沃的養分,光是稻作一年就可收成二至四次。我們也不難發現許多島上的老清真寺,以火山造型建造,暗示了人民與自然共存的微妙關係。

每年為期六個月的雨季末期,稻作已被雨水滋養至成熟,屆時農村也熱鬧了起來。在割稻的前夕,農民在稻田四周擺上以香蕉葉裝盛的米飯、雞蛋、天貝、芭蕉……等食物,作為奉獻給稻米女神「Dewi Sri」的祭品,感謝祂對稻作的呵護。

時近「爪哇曆」的八月,通常在齋戒月的前夕,許多村子相繼舉辦「Sadranan」:村子裡各家族分別到墓園掃墓,家人們將雜草去除,打掃環境,並在墳墓上撒上紅、白色的玫瑰花。爾後村民將堆疊成塔的農作物及零食,扛到村裡遊街,同時也邀請每位村民共襄盛舉。遊街的終點是墓園,村民們帶著自己烹煮的餐食前來,大家不分宗教信仰,齊聚墓園為祖先、亡者禱告、祈福。

祭儀的餘興節目是搶食物塔上的食物,在那之後才是Sadranan的重頭戲,所有村民坐在一塊兒,在墓園旁享用餐點,大家各自帶來的餐食經過重新分配後,每個人都能品嚐到鄰居的家常料理。Sadranan的意義並非只是掃墓,也是讓家族成員與社區有機會共力、互助,慎終追遠的同時,更提醒著人們生命並非永恆,只要是人都無法避免告別。

Sadranan過程中的農食塔遊街,終點是墓園。
Sadranan過程中的農食塔遊街,終點是墓園。

緊接而來的是為期一個月的齋戒,對穆斯林來說可是磨練心志、與信仰對話的月份。一個月後,印尼也開始放「開齋節」長假了,開齋節並非專屬於穆斯林,許多在外地打工、生活的人,選擇開齋節假期返鄉,與親友團聚。對某些人來說,開齋節前一天日落後的踩街報信「Takbiran」,比開齋節當天的大型禮拜有更強烈的情感連結。民眾在報信時,帶著樂器唱誦宗教詩歌,有些地區民眾甚至會製作花車,數百人上街同人分享節日的喜悅。

Takbiran是開齋節的盛事。
Takbiran是開齋節的盛事。
人們會帶著樂器上街,分享節日喜悅。
人們會帶著樂器上街,分享節日喜悅。

在臺灣,約有三十萬印尼公民在此工作、就學與生活,其中大多數為看護工,其次是工廠工人與漁工。他們之中,絕大多數為來自爪哇的穆斯林。長年在海外工作的移工,無可避免地錯過上述與家人團聚的片刻。雖然說日新月異的科技縮短了兩地之間的距離,但面對面的情感交流無法被智慧型手機取代。若您在臺灣各大縣市廣場舉辦的開齋節禮拜上,看到熱淚盈眶的教友,請別吝嗇向他們道上祝福。

一年可收成二至四次的爪哇島農田。
一年可收成二至四次的爪哇島農田。
境內的火山、土地,和居於其上的人們關係密不可分。
境內的火山、土地,和居於其上的人們關係密不可分。

作者 吳庭寬

藝文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現居高雄。關注馬來群島,尤其是印尼移工的藝文實踐,試圖透過田野調查、建檔與藝術協作,探索勞/移動背後的歷史事實,並發展外於主流敘事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