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加工
農委會茶業改良場今(30)日公布開發全球獨創「酒類薰香茶窨製技術」,仿照花香茶葉窨製技法,利用國產酒類作為窨(薰)製薰香茶材料,透過類似擴香石的特殊吸附載體吸收酒水後,與茶葉共同放置密閉空間,讓茶葉吸收酒類特有的木質香、熟果香等豐富香氣,接著除去載體,搭配乾燥技術,變成帶酒香的茶,建構臺茶新風貌。
3月進入鳳梨產季,因應去年起中國暫停輸入臺灣鳳梨,農委會啟動產銷輔導措施,以及輔導鳳梨產業轉型,外銷果園導入產銷履歷,副主委陳駿季今(4)日並指出,國內種植面積須適度縮減,視現階段市場需求,先減少台糖出租栽培鳳梨土地,估明年減少1成種植面積。
臺東農改場看見鳳梨釋迦冷凍果未來加工應用的潛力,考量冷凍果難以人工削皮,因此改良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開發的鳳梨削皮機,做鳳梨釋迦削皮之用,每小時可處理180顆冷凍果,效果良好。
國產鳳梨釋迦每年12月至翌年4月生產,雖然正值寒冷季節,但農委會農糧署攜手中興大學組成加工技術服務團,研發出用臺東鳳梨釋迦、初鹿牧場鮮乳調製手搖飲,以及鳳梨釋迦果泥占比40%釋迦抹茶飲品、80%雪花冰等產品。
農委會農糧署約從民國80年起逐步輔導農會等公糧業者設置乾燥、冷藏、運輸等自動化設備,截至109年止,近30年來補助添購設備已可節省2.9萬人次以上人力,提升公糧收穫處理效能,確保公糧品質。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育成馬鈴薯新品種「台農4號」具有濃郁馬鈴薯風味,薯塊鬆軟口感好,料理鮮食佳;並且因去除水分的乾物含量重,油炸薯片(洋芋片)產製率比克尼伯多10%,薯片還不褐化,更適合產業應用。
蒜頭若將蒜球整顆做加工,需要先清除底部殘根,目前產地多是透過人工使用剪刀剪除,長期下來容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及手部肌肉傷害,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國產首臺「大蒜磨根機」,每小時可處理36公斤大蒜,效率大約是人工18倍。
農糧署輔導國內大專院校及學研單位科技研發農產加工品,從近五年來農產加工科技計畫100多項研發成果中,評選出具有上市潛力的十大農糧科研加工品,並與新東陽、誠品兩大通路合作,10月起將在兩大通路61間實體店面上架試賣3個月。
一般人可能都有削芋頭被「咬手」的經驗,但較少人知道削冬瓜皮也會,從事冬瓜加工的人長時間削皮常有皮膚不適的問題,且人工削皮耗費人力,為協助業者克服冬瓜加工困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出「冬瓜削皮機」,可自動消除果皮,平均3分鐘削好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