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糧倉儲加工自動化 加速收穫處理、節省近3萬人次人力

農糧署輔導農會設置礱穀加工設備。(圖片提供/農糧署)

稻穀收割後,要經過烘乾、搬運、堆儲及碾糙等加工過程,耗費人工,收穫若烘乾不及還可能影響稻穀品質,無法倉儲,農委會農糧署約從民國80年起逐步輔導農會等公糧業者設置乾燥、冷藏、運輸等自動化設備,截至109年止,近30年來補助添購設備已可節省2.9萬人次以上人力,提升公糧收穫處理效能,確保公糧品質。

民國70年代起,國內經濟結構大幅轉變,部分農村人力轉移工業,已開始出現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近年則是隨著農村人口高齡化,人力短缺更加速;農糧署自100年二期作實施公糧濕穀收購措施,方便農民收穫稻穀可直接繳交農會進行乾燥倉儲,許多農會也常面臨收購及烘乾不及的問題。

農糧署輔導農會持續改善各種倉儲加工自動化設備,以省工、提升公糧品質為目標,確保公糧稻穀從收穫到成品可自動化作業不落地,並視產業需求,不斷滾動調整補助設備項目。從為稻穀去殼的礱穀設備,去除稻穀水分的乾燥設備,到低溫冷藏筒,截至109年為止,共補助71家農會設置乾燥設備,可處理公糧9,800公噸,以及46家農會設置低溫筒倉,可儲存公糧9萬600公噸。

農糧署輔導農會設置冷藏筒設備。(圖片提供/農糧署)

近期配合推動節能減碳政策,農糧署還新增稻殼燃燒爐、電動堆高機等補助項目。農糧署倉儲管理科長王欣俞表示,傳統稻穀乾燥設備是以柴油為提供熱能的燃料,稻穀燃燒爐可以稻穀碾糙後剩下的稻殼副產品,作為烘乾稻穀的天然燃料,減少柴油用量,節省成本又環保。

農糧署另補助堆高機、斗昇機、鏈運機、輸送機等稻穀運輸設備,以及電子式磅秤與協助稻穀水分、容重檢驗的稻穀自動取樣器等,總計894臺(組)。王欣俞表示,農糧署補助各式省工、自動化設備,若以使用年限10年計算,已節省人力2.9萬人次以上。

王欣俞說,農糧署推動改善公糧倉儲環境,加工作業自動化,除可提升公糧濕購處理效能,節省人力,也幫助農會更能配合推動糧食政策。截至11月底,國內公糧庫存量約77.8萬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