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頭除殘根釀手部傷害 大蒜磨根機效率提高18倍

臺南農改場「大蒜磨根機」處理效率是人工18倍。(攝影/游昇俯)

蒜頭若將蒜球整顆做加工,例如黑大蒜,需要先清除底部殘根,目前產地多是透過人工使用剪刀剪除,從事這類勞動的又是俗稱「千歲團」的農村老年人口,長期下來容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及手部肌肉傷害,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國產首臺「大蒜磨根機」,每小時可處理36公斤大蒜,效率大約是人工18倍,且價格成本比國外機種還低廉,正預備公告技轉。

國產大蒜近五年平均種植面積約4,454公頃,產量4萬1,568公噸,以雲林縣栽培占92%為最大產區,主要栽培品種則是「大片黑」,其次彰化縣、臺南市,各占1.8%、1.6%。產季在3月至4月。

蒜頭是國人料理重要香辛料,發酵後的黑大蒜抗氧化多酚類成分含量高,更是近年炙手可熱的產品,臺南農改場場長楊宏瑛表示,蒜頭在市場上多以蒜球或蒜瓣形式販售,餐廳、夜市料理使用約占7成,蒜球獨售占3成;需要修整乾淨使用的蒜球約占總產量1成,加工黑大蒜約需1%,比例雖小,但單價比較高。

發酵後的黑大蒜抗氧化多酚類成分含量高,是近年炙手可熱的產品,但加工使用蒜球需要將殘根清除乾淨。(攝影/游昇俯)

蒜頭根系長度近20公分,農民田間採收會先將根系一刀剪短,需要做黑大蒜等加工品的蒜球,還要額外人工使用剪刀清除殘根。乾燥後的蒜頭根部堅硬緊實,對農民手部肌肉負擔很大,部分農民嘗試以電鑽改裝磨砂球去除殘根,卻又有很大的危險性。

臺南農改場參考日本機種改良開發的大蒜磨根機,機臺體積比日本機臺小,不像日本機種須視蒜頭大小更換刀片及固定磨具,國產機種無需更換刀片與模具;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王志瑋表示,國產機種組裝靈活,傳動連接桿設計可擴充多組作業區,單一20瓦的動力源,最多可串聯3個作業機臺;採用市售金屬磨刀頭,方便耗材更換;並設計有安全護板,可保護人員操作時手部安全。

「大蒜磨根機」設計有安全護板,可保護人員操作時手部安全(攝影/游昇俯)

蒜頭磨根前(左)與磨根後(右)比較。(攝影/游昇俯)大蒜

日本機種大蒜磨根機每臺售價約14萬元,臺南農改場大蒜磨根機已取得國內專利,現正尋求技轉,王志瑋指出,調查國內農民需求量約10臺,推估未來技轉廠商售價可能在10萬元左右,若國內需求達100臺,價格才可以壓到7萬元以下。

臺灣每年仍進口近2萬公噸蒜球,進口國家包括阿根廷、西班牙、埃及等,蒜球殘根容易帶土,有傳播動植物病害風險,去年即曾爆出進口蒜頭因帶土遭卡關事件。楊宏瑛表示,農委會防檢局曾建議臺南場大蒜磨根機推廣進口業者使用,此技術有提供大蒜進出口產業應用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