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產鰻苗漁獲5公噸 入池量竟逼10公噸上限

農委會漁業署統計至2月底鰻苗捕撈季節結束,收獲約5公噸鰻苗,加上進口的鰻苗及小尾的「黑子」加入放養,據了解,入池量已有9公噸多,逼近國際協議上限10公噸,創下2014年四國協議以來的最大入池量。

農藝
【臺食】白鰻抑或鱸鰻,鰻島夏日大作戰

今天是日本人的「土用丑日」吃鰻魚日,鰻重、鰻丼或蒲燒、白燒是日本人的吃法,有「鰻魚王國」、「鰻之島」號稱的臺灣,鰻魚料理日漸受日本影響,少有自己的口味,少時在經典臺灣料理的八寶飯、米糕尋獲,已是不容易。因是將一品鰻或是大量加工蒲燒鰻外銷,島內食材不足之故,亦或者臺灣人更愛曾經瀕危的鱸鰻?鱸鰻又稱花鰻與稱作日本鰻的白鰻,在敘事與料理上如何呈現不同的社會情境和民族特質?在論述臺食之際,作者從創作、物種特性,並在歷史敘事的脈絡中,尋找答案。

新聞
武漢肺炎帶來意外財 2種魚當月訂單量逆勢成長

因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國內與中國市場連動的農產品受到不小衝擊,卻有2種水產品意外受惠。屏東縣午仔魚8兩池邊價從農曆節後一路漲到120元,銷量仍強勁。另外,長年銷往日本的鰻魚也少部分從中國轉單到臺灣,有業者就增加了2成訂單。不過,業者也說,熱錢賺得快,也消得快,長久之計仍是趁此刻拓展市場或提升品質才能讓錢賺得久。

新聞
【不回頭的鰻魚產業03】2原因讓鰻魚產業走向孤寂 舌尖上鰻魚飯消失中

日本鰻苗捕撈量銳減,不只捕鰻人喊苦,鰻魚飯專賣店也大喊吃不消,17年前4P(1公斤4條)的鰻魚只要200元,現在動輒800元起跳,加上店租、人力成本,鰻魚飯價格早已倍數起跳,著名的京都屋今年10月停業,另一家鰻魚飯業者、大東屋創辦人黃世州說,若國內養殖量持續走低、年輕人不投入,10年內鰻魚產業就會消失。

張贊化(左)於2000年參與鰻魚種苗放流留影。
新聞
【漁業人物誌】聊不完的鰻魚生意經:張贊化

自從1970年代鰻魚養殖業興起之後,鰻線的價格日益升高,有時還供不應求。因此,漁民捕撈鰻線的的意願提高,使用的漁具規模及作業範圍卻不斷擴大,早期只是利用手抄網在河內捕撈鰻線,後來發展到利用漁船架起大型網具到外海捕撈鰻線,甚至利用大型定置網把整個河口攔截起來捕撈鰻線。在層層網具捕撈鰻線的情況之下,繁殖下一代的銀鰻也愈來愈少。張贊化憂心的說,如果不適當管制鰻線捕撈,讓鰻魚早日恢復生機,有朝一日鰻魚恐怕會走上滅絕的道路。為了鰻魚養殖業的永續經營,他支持漁業署實施的禁捕期,同時也期盼漁民遵守,因為鰻魚資源的保育刻不容緩。

新聞
臺灣鰻苗開放輸日,產業界今投票反對

為遏止日本鰻走私問題,日本去年提出合作想法,希望臺灣放寬現有鰻苗出口管制期,日方也同樣出口鰻苗到臺灣,今早臺灣區鰻蝦生產合作社聯合社(下稱聯合社)於嘉義縣朴子市召開會員大會

日本的鰻魚飯材料以日本鰻為主,但市面上(圖片來源/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新聞
平平攏係鰻魚,此鰻非彼鰻

鰻魚,對多數人來說可能是高價或較不常食用的水產品,國內有相當多鰻魚產品,不管是鰻魚罐頭、海產店偶爾能看見的錢鰻、日本料理店常見的星鰻、動輒兩三百元起跳的鰻魚飯等。

新聞
鰻苗出口管制,緊縮與放寬的兩難

每年春節前夕,宜蘭、花蓮等出海口夜晚總會聚集上百位漁民,希望捉些鰻苗賺壓歲錢,但本季鰻苗數量大舉下滑,不到上季的3成,一尾喊價一度近200元,其中有許多非法走私到鰻魚消費大國日本。留不住魚苗,大大影響國內自有的鰻魚養殖產業。

新聞
昔日創下外銷百億佳績的鰻魚,為何榮景不再?

日本鰻資源量呈現長期下滑趨勢,在2019年極有可能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CITES),貿易受到管制,未來想在日本料理店點上一份鰻魚飯,說不定都很困難。

placeholder-light
封面故事
周志亮:水產養殖,「自己敢吃,才敢賣」

周志亮當兵退伍後,從父親手中接下鰻魚養殖事業,做的有聲有色。2009年莫拉克風災來襲,臺南曾文水庫放水大溢水,讓周志亮的鰻魚四散,一夕之間心血全無。災後鰻魚苗水漲船高,周志亮只好縮減鰻魚養殖量,轉型改以臺灣鯛養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