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鼓勵友善生產與食育計畫,家樂福首屆真食獎得主揭曉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今頒發首屆真食獎獎項,由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動檳榔園轉作油茶的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推動友善環境生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關心糧食浪費,提倡食育的非營利組織,如臺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與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抱走獎金。該獎項除提供總額500萬元獎金,也將提供培力課程協助得獎者實踐計畫。

新聞
【青世代返鄉】小農春Spring Coop:服務設計X培力實踐為青年回農注入活水

十個青農九個會跟你說,千萬別來從農!剩下一個是已坐擁資本及政商人脈的二代或三代農。為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創業逐夢的大餅畫得輕鬆,深入農村訪談農民才發現,身為「一代農」根本沒本錢單打獨鬥,「二、三代農」也得看長輩的臉色過活,當初自在當頭家的田園大夢幻化成一個個靠親朋好友人情支持勉強撐著,銷售停滯、曝光度低的小農品牌。有機與友善耕作支持系統薄弱,唯有打群架、團體戰的模式,如農機共享、共同品牌才能有效整合生產到銷售。

新聞
【青年回留農村】彰化北斗鎮陳光鏡:在田野裡勤學的「豆」士

穿越彰化的鼎沸街市,掠過北斗的無數稻田,再拐幾個彎,一戶三合院隨即映入眼簾,前有讓作物盡情享受日光浴的大埕與孕育黃豆的田地,旁則有幾隻雞輕快散步──這裡有再常見不過的鄉間質氣,也是返鄉青年陳光鏡埋頭在田野裡勤學、研究生產與加工黃豆的基地。

新聞
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全力拚外交,輔導農技、推廣食農教育,以共耕蔬果收服帛琉學童心

西太平洋島國帛琉共和國(Republicof Palau)與臺灣在1999年建交至今近20年,是臺灣重要友邦。早在1984年,兩國便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帛琉共和國政府間技術合作協定》,1985年臺灣駐帛琉技術團成立,早期以輔導帛琉人民學習蔬果栽培技術、發展商業生產為目標。
近年工作方向轉變,臺灣駐帛琉技術團團長楊邦棋說明,帛琉人民目前以觀光、公家機關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耕作模式多為家庭式菜園,種植芋頭、樹薯等較粗放作物。在地蔬果僅由少數私人農場生產,產量稀少而導致長期依賴進口,且因長途運輸,品質大多差強人意。為貼近當地社會脈絡,更融入帛琉人民的生活文化,鼓勵種植、食用蔬果,增進國民健康,成為駐帛琉技術團目前重要目標。

新聞
國產的安格斯牛來了!將正面迎戰進口牛肉,最快2019年即可嘗鮮

臺南、嘉義、雲林、高雄、屏東、金門等縣市都是飼養肉牛的重鎮,以料理方式而言,清燙牛肉最能吃出牛肉本身的鮮甜,但有些牛肉專賣店則推出生牛肉沙西米或握壽司,使鮮度與衛生條件再進化;有些則推出菲力、沙朗、紐約克等牛排部位,提供民眾美牛、紐澳牛與日本和牛以外的排餐新選擇;銀髮族、產婦或年輕人有滋補或調養身體需求者,則可來瓶滴牛肉精,直接把營養和牛肉的香氣吃下肚。

新聞
誰知盤中飧、粒粒有內容,池上福原國小「幸福圓夢米」扎根童趣

臺東縣池上鄉以生產米而聞名全國,當地的福原國小在2014年以「米」作為食農教育的主軸,結合文化、社區、學校課程,帶孩童參觀米工廠、製作米貝果,甚至6年級學童得親自下田「種稻」,生產貼有池上鄉農會有機認證的「幸福圓夢米」。今年學校還引入外師、藝術家,培養孩童的語言及美術,加強孩童行銷米的能力,甚至未來有一天能將池上米推向國際。

新聞
【舞春的食農科普】心法大公開!陪著老師做食農推廣,讓教育回歸初心

「將植物種下去拍張照,剩下的工友阿伯會幫忙弄」、「趕快做完就可以回到教室休息了」這是在課程中時常聽到的吆喝,不免讓人憂慮。食農教育並不是為了種出美美的蔬菜或是達成什麼成就,而是藉由在農田或園圃環境中動手做的過程,激發學童對食物與土地的情感、運用栽培農作物的歷程為素材,建構學童的觀察力,在每一次操作中練習到各種大、小肌肉的動作技巧,同時增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

新聞
擴大有機產品市場,專家建議鎖定外食族、輔導加工

《有機農業促進法》於5月30日正式公布,仰山文教基金會前(7)日舉辦「2018年有機農業論壇」,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應擴大有機產品市場,目前臺灣每日至少外食一餐的人口比例高達62%,可鎖定外食族,推動餐廳使用有機產品,同時加強採後處理、冷鏈、倉儲系統,增強有機加工量能。

新聞
食安政策大體檢,未來方向:從源頭管理到全民積極監督

外部追蹤則是物流之間的紀錄,通常會透過會計紀錄連結起來,相對容易,但食材運送過程的冷鏈管理技術仍不純熟,也是可能導致食品衛生問題的一大風險。

新聞
用食育播種,吳寶春邀請臺北弱勢孩童南下屏東參加食育營

為支持弱勢孩童,國內知名麵包師傅吳寶春創立的教育基金會,每年暑假為南部弱勢學童舉辦免費夏令營。今年首度北上邀請臺北「南機場食物銀行」長期支持的弱勢學童南下,與南部學童一起參加「恆春食育體驗營」。到海邊找寄居蟹,跟寶春師傅一起製作豆腐,透過遊戲認識恆春、認識食物,讓南下參加的小朋友紛紛表示,「明年還要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