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不只在餐桌上,也可以走入產地、在桌遊中學習,「108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開跑!即日起至5月31止,主題符合「在地農業生產與環境」等條件就可以報名,農委會歡迎各級學校、社團法人及農企業踴躍提案,預計補助60案,單案補助最高15萬。
再訪《真食育》媽媽王巧溱,她最大的孩子現今已是國一生。她回想:「孩子帶給我們太多太多未曾想到的挑戰……下廚時,1個湊過來要幫忙,另外2個也會跟上來,你就要想辦法讓他們都有事情做。」事實上,孩子會踏進廚房,一開始多半是好玩的成分居多。然而廚房裡的大小工具何其多,巧溱趁機教育孩子,應當如何保護自己,才不會受傷;即便受傷了,又要怎麼處理。細數這些年帶孩子一起做料理的過程,也從孩子兒時的遊戲方式,演變到家事與生活的訓練養成。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亞洲聯盟(IFOAM ASIA)第三屆亞洲有機大會於菲律賓Bislig City(比斯利格市)舉行,由該市出資邀請全球24國15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參與有機青年論壇、亞洲有機米會議及有機貿易展覽會等活動。除了相關系列活動之外,致力發展「有機生態村」的現任市長Librado Navarro更帶領各國代表參觀該市的公家有機農場、在地農民組織及3所有機學校,讓一行人看見孩子才是有機農業推展的希望種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為了改善飲食營養及強健體能,推動學校給食制度,並在1954年通過「學校給食法」規範學校供餐,現今日本學校提供營養午餐不僅是食物的供給,也是飲食教育推動的重要環節。
滿手的泥土石頭、汗濕的小臉蛋被太陽曬得紅嘟嘟的,在安排規劃之下,屏東縣南州國小的學生特別前往「神農計劃」安排的有機農場報到,進行校外農場教學。
神農計劃由「台灣好文化基金會」於2015年發起,從苗栗縣出發,再擴散至屏東縣潮東國小、潮南國小、四林國小與南州國小4所小學。概念主軸為凝聚土地、孩子與農業未來,透過校田實作、校外農場教學體驗等方式,引領學生珍惜食物、友善土地、以及重新想像農業是什麼。
花蓮農業改良場發表全新《東部里山製作‧台灣生態農業學習指南》,內容不只里山知識,還研發四個活潑教案。玩家可以用圖卡玩里山地景設計遊戲、扮演土壤肥力的重要元素-氮去旅行,還附上田間調查用的昆蟲觀察記錄表。想更專業也可以,當農夫精算生產,連作物收益計算表都附在書裡。一本全彩只要60塊,未來會推出免費電子版,望成食農教育的有力教具。
為了解決鄉村人口流失及高齡化問題、維護鄉野風土文化傳承,這幾年時有所聞青年回留農村、投入社區推動地方創生的返鄉故事。放棄高薪返鄉務農、回到故鄉築夢,像是新潮口號一般得到迴響與熱絡,政府單位也相繼投入錢和資源推出補助計畫、青創貸款推波助瀾,使這股回農運動擴大發酵,而這群回鄉、回農青年,真有賺到錢、順利實現夢想?帶動地方產業使社區凝聚再造?
家樂福文教基金會今頒發首屆真食獎獎項,由長期關注動物福利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推動檳榔園轉作油茶的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推動友善環境生產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關心糧食浪費,提倡食育的非營利組織,如臺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與高雄市阿福食物銀行抱走獎金。該獎項除提供總額500萬元獎金,也將提供培力課程協助得獎者實踐計畫。
十個青農九個會跟你說,千萬別來從農!剩下一個是已坐擁資本及政商人脈的二代或三代農。為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創業逐夢的大餅畫得輕鬆,深入農村訪談農民才發現,身為「一代農」根本沒本錢單打獨鬥,「二、三代農」也得看長輩的臉色過活,當初自在當頭家的田園大夢幻化成一個個靠親朋好友人情支持勉強撐著,銷售停滯、曝光度低的小農品牌。有機與友善耕作支持系統薄弱,唯有打群架、團體戰的模式,如農機共享、共同品牌才能有效整合生產到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