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OAM ASIA】校園是餐桌也是產地,菲律賓有機農業小學的日常實踐

文/邱士倢 攝影/邱士倢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亞洲聯盟(IFOAM ASIA)第三屆亞洲有機大會於菲律賓Bislig City(比斯利格市)舉行,由該市出資邀請全球24國150多名代表齊聚一堂,參與有機青年論壇、亞洲有機米會議及有機貿易展覽會等活動。除了相關系列活動之外,致力發展「有機生態村」的現任市長Librado Navarro更帶領各國代表參觀該市的公家有機農場、在地農民組織及3所有機學校,讓一行人看見孩子才是有機農業推展的希望種子。

學校串連社區建構在地有機網絡

聖費爾南多中央小學(San Fernando Central Elem. School)與比斯利格中央小學(Bislig Central Elem. School)為Bislig城市的2所有機小學,整所學校都是學習有機農業的媒介,並將有機教育的觸角延伸至鄰近社區與家庭,同時作為有機農業資訊與技術的交流平台,為鄉村增能培力,成為在地農食系統的要角之一。因應本次活動,其中的高年級學生更組成親善團,為嘉賓解說學校運作模式與學習內涵,籌劃的老師說,「這次活動也是對學生語文表達及自我調控的訓練。」

比斯利格中央小學校園一隅,讓廢棄輪胎與樹木重生成為環保藝術景觀設施的素材。

培養學童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學校的核心宗旨為建立有機農業學習體系,培養學生學習可餵養自己、家庭社區的有機種植技能。一般村落居民需開車2小時才能到達超市添購食材,而且產品多來自外地,或為垃圾食物及冷凍食品,不僅價格昂貴、碳足跡高、不新鮮,營養價值更是低落。因此萌發了從小培養學童具備自給自足能力並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概念,也希望藉此對於城市發展與社會福利,具有相當大的助益。

有機小學的學習,可並非只是淪為口號、隨意做做而已。其中的課程,包括土壤育成堆肥,有機種苗培育與作物栽培技術、環保清潔與就地取材資源運用,並延升至永續生活風格提升。而學校所談的有機,不是狹義、不使用非天然化學物質的有機,而是人如何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的生活模式。

各種本地蔬菜、香草、特用植物間作於花圃,多樣性栽種配置可抵抗病蟲害。

從產地到餐桌,創造史上最短供應鏈

唯有跟著腳踩的土地而食,才能體會、傳承文化與認知身為村落人的根基。以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而言,由於高度發展,人口飲食結構已逐漸從米食轉為方便料理的麵條、麵包及垃圾食物,速食文化算是在菲律賓如火如荼地擴張中。然而,對於Bislig這座城市來說,則希冀保有在地飲食文化進而維持在地耕種系統,透過栽種與供應傳統食物來鞏固在地經濟與有機自然環境,因此,復耕本土作物與原生種源也是有機小學的旨趣之一:「保種不是把種子保存起來,而是持續不斷地種植並出現在每日飲食之中。」

菲律賓嗜肉少蔬的飲食傾向造成國人肥胖、慢性病等健康風險,有機小學特別提高當日現採蔬菜用量並搭配少許肉類與鄰近農場供應的水果,如紅毛丹、山竹及鳳梨等,並以校園種植原生種的甘藷、芋頭和煮食蕉(須於滾水煮食後食用)作為學童午餐的主食。另外,學校也不允許提供任何垃圾食物和軟性飲料,影響學童每日健康飲食。

社區阿姨用校園自栽作物每日供應有機餐食,是真實地從產地到餐桌。

取之於在地,減少外部投入的有機哲學

有機農業是結合傳統、創新和科學的一門學問,讓人們共享共存的環境受益。如同IFOAM對於有機農業的敘述:「它仰賴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以及適應當地條件的周期,而不是使用具有不利影響的投入。」便是強調從土壤與農田生態著手,就地取材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

而這樣的環境哲學,從有機小學平日的學習課程,也可從中窺知一二。如作物土壤改良與病蟲害防治所用的肥料與溶液皆來自椰子殼、香蕉葉、稻殼米糠等可就近取得的天然資源;經回收的保特瓶、舊鞋及瓶蓋等廢棄物是學童藝術創作的素材;校園造景則是用可食植物妝點而成。相較臺灣大多向外部購置有機肥、防治藥劑與園藝植栽,菲律賓的有機小學更是確切的落實有機的真諦。

利用唾手可得的農業廢棄物製作有機酵素與液肥,降低外部投入。

有機小學雖以「有機」作為食農教育主題,但它的核心關懷在於培養學童實踐健康生活的能力,並將內涵進一步延伸至家戶社區,滾動Bislig這座城市逐漸朝「有機村」概念邁進。反思臺灣,學校食農教育的初衷又是什麼呢?與其爭奇鬥豔寫出漂亮的課程教案,不妨時常檢視為何而做,借鏡先驅者的關懷,或許更能踏實地往藍圖前進。

延伸閱讀

【IFOAM ASIA】有機也可以很青年,剖析IFOAM ASIA如何倡議有機農業運動

【IFOAM ASIA】從武器到農場──透過有機農業開啟和平之路

【IFOAM ASIA】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看見有機農業訓練不只練技術,而是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