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看不見的人】童年記憶的羊舍

兒時的冬日記憶,母親會訂羊奶給家人喝,羊奶通常是早晨送來,但偶爾也會晚上送到,羊奶派送員說是剛擠的較無腥味。冬天夜裡和家人一起品嘗溫熱的羊奶是滿特別的經驗,而當時也很好奇羊奶是如何採集的,只因曾在卡通《小天使》裏見過擠羊奶。

土地
【Parirayan交換日記】自己的背影

尋根,朋友說的「這幾年來原住民很流行的一種活動」,人們大抵想像為跋山涉水回到先人居住過的舊部落巡 禮、懷念,似懂非懂。畢竟,在這塊島嶼上如此頻繁地流離、移民、世代更改家鄉地,少有人經歷──至少像我這樣 40 歲、自我介紹曾寫出生於小康家庭的漢人,從沒想過尋根。

土地
【遺忘考】捎來往事的信鴿

曾任職的餐廳有推出以國寶級作家陳千武的經歷和精神為發想的文學主題餐。陳千武 1922 年出生,2012 年辭世, 是臺灣詩人、小說家、《笠詩社》發起人, 創辦臺中市文化中心(今「文英館」), 進而催生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1942 年,他以臺灣志願兵身分入伍,成為往後創作的關鍵命題之一。

土地
【採集學】一起到海邊米拉麥

11月開始東北季風吹起,吹散了石梯坪的觀光人潮,也吹醒了冬季海邊的部落菜園。一個難得的晴日,海色藍得耀眼,浪也比前幾日溫柔不少。是心中的期待被天聽到了嗎?電話突然響起。「走,我們去海邊米拉麥。」電話中鎮妹姐的聲音像孩子般雀躍。

封面故事
千里步道協會──實現步道自主的價值

晴朗的冬日清晨,來自四方的人們聚集於苗 栗泰安鄉天狗部落荒廢多時的古道,有人手持鶴嘴鋤翻找石塊、有人堆砌護坡駁坎、有人從林間挑來倒木,不消半日,原本崩塌的山徑被修整完善

封面故事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打造臺灣第一座信託森林

假使一座美麗的山林,只歸屬在幾個人名 下,也許今天他們願意保留這片土地的自然美好,但明天說不定就突然抽資、想讓子女繼承, 土地的命運也因此難以預期。「環境信託」的精神,便是將自然景觀或人文古蹟交付給值得信賴 的公益團體,讓環境的美好能永久續存。

封面故事
山鹿自然工作室──大自然的翻譯師

從絲路到美國、從追蹤師學校到臺灣原住民的智慧,李後璁摸索出悠遊於自然的快樂之道。他成立的「山鹿自然工作室」,自許要成為人與自然的橋梁,引導人在其中找到支持的力量。

封面故事
【吳燦政 ╳ 范欽慧】打開耳朵,來一場聆聽漫步

從一個田野錄音師到社會運動倡議者,范欽慧透過在地聲景的聆聽,推動環境保育、土地人文的連結與尊重、謙卑、多元、包容的價值;聲音藝術家吳燦政則以藝術創作的角度,提出聆聽背後的思辨。他們用聲音的角度,邀請我們傾聽、思考土地與自身的關係。

封面故事
【林青峰 ╳ 白欽源】等待山靈回望的瞬間

走進大自然,我們能夠看見什麼?眼前萬叢的綠是被視為孤獨的山頭, 還是連綿豐碩的森林?在生態攝影的世界,從宏觀到微觀,當攝影者為了等待畫面耗費數日無功而返時,心中卻期待著下一個等待。

鄉間小路
在山神的領域裡謙卑紀錄:生態攝影師──王文哲

等待稜線上出沒的水鹿、等候一對黃喉貂看向鏡頭、記錄日本禿頭鯊自出海口一路溯源至河川中游,究竟需要 多少時間?從事生態攝影的王文哲入行30年,每年將近兩百天待在高山上,同一趟山路他比別人多走了幾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