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植株的形態。
農業經營
斗南食物日:馬鈴薯 透過吃,讓學生認識在地循環農業的故事

有「大地的蘋果」之稱的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稻米、玉米、小麥。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秘魯與波利維亞境內的安地斯山脈,臺灣自日治時期引進栽培至今,歷經80餘年來的演進,栽培產區由最初期的北臺灣逐漸南移至中南部地區。

圖為塞內加爾番荔枝,為貝寧廣泛種植的果實類作物。(圖片提供/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新聞
解決飢荒!亞蔬攜手臺大首度找出非洲58種「被遺忘糧食作物」種原

極端氣候頻繁,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加重,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與臺灣大學農藝學系等首度搶救非洲蔬菜種原,找出58種「被遺忘的糧食作物」清單,預估這些作物在2070年有更佳的氣候適應能力,且微量營養素的供應具互補性,除了目前主食玉米、山藥,還包含鐵濃度最高的莧菜、白花菜和腰果等,盼能紓解飢荒及營養不良引發的危機。

新聞
氣候變遷下的烏克蘭農業:糧食生產雙面刃 國花向日葵將減產

世界銀行的新報告《烏克蘭:農業和林業氣候調適》是第一份詳細評估氣候變遷對烏克蘭的潛在影響報告。本報告不僅預測烏克蘭未來的氣候狀況,還揭示氣候變遷可能對該國農業產出、家庭收入及貧困指標的影響。

新聞
全球暖化漸劇,國外研究團隊解序小米基因組,將可能育出耐高溫乾旱新品系

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熱浪發生率越趨頻繁,高溫逆境的強度也加劇,全球禾穀類糧食生產因此受到衝擊。由印度為主、聯合中國與法國的研究團隊,匯集6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攜手合作將珍珠粟(或泛稱小米)的基因組解序。從近千個小米品系中,篩選出能耐42℃高溫與乾旱逆境的品種,解析小米耐熱的生理機制,成果發表於世界頂尖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若能將研究結論應用在禾穀類作物的育種產業,特別是亞洲、非洲等氣候較炎熱地區,有機會成功選育出抗高溫與乾旱的水稻、玉米或小麥品種。

新聞
【菲觀糖事】之一:蔗糖之島

台灣有句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意指日治時期不公平的政策剝削農民。
蔗糖,作為一種殖民經濟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哥倫布將甘蔗從西班牙帶到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