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種苗
秉持有機農業精神,有機農業的作物栽培應該連使用種子都是來自有機生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繼109年取得全國第一個種子調製加工場域有機驗證,今年再度取得專門生產種子田區的有機驗證,已採種生產完整驗證「生產場域」及「調製產線」的硬質玉米「臺農7號」種子,今年規劃增加高粱種子採種生產。
分子檢測工具已是國際種苗企業研發的標準配備,但國內種苗業者以中小規模為多,較難投資成本高昂的實驗室,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去年起設置共享經濟概念的種苗分子檢測開放式實驗室(Bio-Open Lab),即日起試營運,開放業者租賃,將可提升種苗產業研發量能。
若種苗帶有疾病,就可能遭到輸入國以非關稅障礙阻擾輸入,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擬以三年建置健康種質保存庫,為種苗業者保存健康品種親本種質,業者可定期提取健康組培苗回去繁殖,確保種原品質。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出一套抵抗環境逆境的青蔥減農藥栽培管理技術,透過篩選不帶病毒的健康種苗,可提高青蔥產量20%;平時以安全資材預防病蟲害,減少農藥施用,雨期再精準用藥,甚至可減少青蔥產量50%的損失。
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累積多年試驗及田間輔導經驗,彙整出育苗期間各階段操作及注意事項,發行SOP摺頁供農民索取,並同步公開網站上,農友按照育苗期操作流程育苗,可減少施藥頻率、施藥量,降低病害傳播,確保育成健康種苗。
種子(苗)是農作物生產的起點,從各國種子的需求種類與需求量可窺探出該地區農業生產形態與規模,種子品質好壞影響後續作物生產收益,因此擁有好的品種及品質良好的種子(苗),一直是育種者、生產者及研究人員追求的目標。種子也具有體積小、耐運輸及產值高的特性,故國際貿易流通需求頻繁,根據108 年農業統計資料,臺灣種苗產業年出口值高達78 億,前3 大種子出口量分別為果樹種子、西瓜種子及番茄種子。
臺灣草莓產業的種苗來源,多由農民自行育苗而來。過去育苗環境多靠近採果本田,或是地緣鄰近的微型苗場,種苗的運輸過程非必要關鍵點。隨著氣候變遷,考量育苗期強化冷涼環境及密集管理等因素,育苗場開始往山區或大型苗場移動,與採果本田的距離越行越遠,種苗運輸也逐漸成為須專業化處理的環節。
臺灣目前正面臨嫁接專業人員短缺、高齡化等嚴峻問題,且因番茄嫁接苗使用番茄接穗嫁接於茄子砧木,技術上較複雜、難度高,因此嫁接機械適用性、好用及容易操作,是產業重視的關鍵。在嫁接機械的選用方面,產業的主要考量因素有嫁接成功率、嫁接苗存活率及嫁接速度等。臺灣在番茄嫁接苗生產作業中,目前已有5種嫁接機型可導入產業應用。
林務局推廣民間種植臺灣原生樹種,今年3月已公布首波百餘種具景觀、園藝及食藥用經濟價值的原生樹種名錄,由各林區管理處培育出其中41種、共4.26萬株種苗,即日起於「臺灣原生樹木種苗網」開放育苗業者採購,販售期間至明年2月24日止,種苗只收育苗成本價。
配合新南向政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自106年起統籌執行「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旗艦計畫(簡稱旗艦計畫),針對外銷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籌組新南向國家隊,以突破障礙,打響臺灣農業優質、安全的國際名聲。計畫執行至今已取得諸多成果,農糧署特於109年10月16日假臺北諾富特華航桃園機場飯店舉辦旗艦計畫研討會,邀請13位產、官、學界專家分享產業趨勢、計畫亮點及新南向拓銷經驗,作為我國農業新南向人才培育及相關政策發展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