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產業智慧化 日本番茄嫁接機器人降低資材成本、省人工

日本開發嫁接機器人解決人力短缺問題。(圖片提供/NAKAYAMA Natsuki, NARO, Japan)

種子種苗是農業發展的基礎,但近年包括Covid-19疫情、氣候變遷及勞動力缺乏等問題,均對全球種苗產業產生極大衝擊,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今(10)日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亞太國家種苗產業專家交流各國產業推動情形,其中日本開發使用低成本膠帶作嫁接材料的半自動化機器人,可提升嫁接效率省人工,且可適應多種作物使用,可望推廣全世界。

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今日舉辦「建立亞太智慧種子與種苗生產系統國際研討會」,邀請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泰國、韓國、越南與臺灣等亞太地區國家種苗產業專家與談。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場長張定霖,以「臺灣種子種苗智慧生產體系推動」做專題演講,他爬梳國內種苗業從1990年代後進入機械化,2007年迄今發展自動化與智慧生產歷程。臺灣種苗業近三年平均年產值已達3億4,800萬美元,其中出口值占2億3220萬美元,但正面臨從農人口老化、平均64.4歲,土地破碎化、人均農地面積0.77公頃,以及極端氣候等挑戰,因此亟需推動產業智慧化發展。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代表農委會親臨致詞。(攝影/游昇俯)

日本育苗業會使用嫁接技術培育新品種,嫁接育種有利種苗抵抗病蟲害,克服生長障礙,甚至有較佳的生產力,因此愈來愈多人運用嫁接育種。但過去嫁接仰賴人工,受限勞動力短缺、無法招募到足夠人力,因此有嫁接機器人的開發,日本農業組織Hort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Group智慧農業機械研究部門研究員中山夏希分享開發情形。

中山夏希表示,日本嫁接是以人工使用一種塑膠套管,將接穗與砧木接合在一起,機械用嫁接管成本高,因此開發以彈性低成本膠帶作為接合材料,傳統套管每個要2至3元日幣,膠帶資材成本只要1元,更具成本優勢。她說,使用套管嫁接要依作物直徑替換套管尺寸,用膠帶嫁接則不受限制,現已運用在番茄、青椒、辣椒等作物上,未來進一步優化改良,希望可推廣世界各國運用。

嫁接機器人。(圖片提供/NAKAYAMA Natsuki, NARO, Japan)

嫁接機器人是一個半自動裝置,以人工將接穗、砧木一同放入,機器人就可自動以45度角切開接穗附著砧木,貼合膠帶,並以超音波照射膠帶固定,一氣完成接合手續。中山夏希指出,業界開發出兩種嫁接機器人,嫁接效率分別為每小時446株至524株,均勝過人工每小時200株,且一周後的嫁接成功率都在9成以上。

印度種子工業聯合會總幹事Ram Kaundinya專題演講「後疫情時代南亞與東南亞地區種子種苗生產概況」,他分享印度種苗業面對疫情衝擊下運輸、生產斷鏈,除了透過與政府協商,在封城狀況下給予種苗產業部分彈性,更積極採用數位工具,進行線上會議、產品開發、集貨及展示,使用無人機追蹤種子及作物生產狀況,以社群媒體與農民溝通等方式,增加產業韌性。